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②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③“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④“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B. 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 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 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 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 “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3.这篇文章多运用宋代的诗词作品,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1.D 2.C 3.引用了宋朝名家名篇,具有可信力;增加文章的古典韵味与文学气息;同时代的作品作为证据佐证,可以由诗句的内容窥见眉毛与妆容之美,以及它们体现出的美人的心绪。 【解析】 1.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关系颠倒。D项表述不正确,“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错,原文第二段是“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理解错误,“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将或然变必然。原文第四段“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的身上一旦养成。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三省吾身/

B. 先君子来室中坐,之/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 而笑曰/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D. 至使久而即乎其/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2.请用3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用原文回答),并请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沿阻绝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___________

(3)多趣味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 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 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 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查看答案

(2016年中考海南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前嫌用微笑传递温暖,能让人如沐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句末添加“的豪情”)

B. 同学们要关注生活,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把“不要”去掉)

C.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推荐学生阅读的几部小说都有着引人入胜的人物。(把“人物”改为“形象”)

D. 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莱昂纳多在《荒野猎人》中,饰演一位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猎人,神情举止,无不惟妙惟肖,使人叹为观止。

B. 不要在别人面前吹毛求疵,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事和朋友,尽量找找他们身上的优点。

C. “作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

D. 古人写诗文有时也出现轰动效应,常常一篇好作品问世,大家纷纷传抄,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