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起行              则何时而乐耶

B. 念无与为乐          莲,花之君子

C. 至承天诗寻张怀民    与外人间隔

D. 相与步中庭          皆以美徐公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 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 “闲人”即指具有闲情工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5.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1.(1)考虑、想到(2)只是 2.C 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D 5.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景色之乐)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倾消,喜从心来。(友人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 【解析】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念:考虑、想到。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项中“然”分别是“…的样子”“这样”;B项中“者”分别是“…的人”“判断句的标志”;C项中“遂”是“于是,就”,意思相同;D项中“于”分别是“在”“此”;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盖:原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 ]字的词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    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______

2.用现代语翻译下面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 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4.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 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5.三年来,我们学习的一些文章涉及了“人才成长与才能的发挥”这一课题。请在下列人物中选择两个人,以他们的经历,谈谈你对“人才的成长与才能的发挥”这一问题的见解。(备选人物:河伯、愚公、孔乙己、清兵卫、陈毅、齐仰之)

 

查看答案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心/亭一点    B. 虽/乘奔御风

C. 以/其境过清    D. 往来/无白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矣(止,停)    B. 余强饮三大白别(连词,就)

C. 先帝称之能(能力)    D. 策之不其道(介词,按照)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与“湖中人鸟声俱绝”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冰封西湖、万籁俱寂的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张本。

B. 选文第②段的“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写出雪中西湖的空阔感,“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雪中景物之小,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C. 选文第③段主要亭中游人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其中“铺毡对坐”“见余大喜”“拉余同饮”“是金陵人”等表现出亭中游人热情好客。

D. 选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写景形象生动,与题旨相扣,又有独特韵味。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痴”是选文的文眼,请分析它在文中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岳阳楼记(选段)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浪排空(zhuó)

B. 猿啼(xiào)

C. 郁郁青青(yù)

D. 辱偕忘(lǒ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连月不_____春和_____

静影沉__________酒临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述。

 

查看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______________   (2)是陋室 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 (4)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惟吾德馨”和“君子居之”。(用原文语句填空)

4.这文字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查看答案

拓展阅读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1.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2)昆仑山惊邙山呆。

(3)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2.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个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

3.“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形成对比的句子。

4.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