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A)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

(A)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B)

风雨后——

花儿的芬芳过去了,

花儿的颜色过去了,

果儿沉默的在枝上悬着。

花的价值,

要因着果儿定了!

(C)

聪明人!

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吧!

她只是虚无飘渺的,

反分却你眼底春光。

(D)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E)

冰雪里的梅花啊!

你占了春先了,

看遍地的小花,

随着你零星开放。

(F)

婴儿

在他颤动的啼声中,

有无限神秘的言语,

从最初的灵魂里带来,

要告诉世界。

(G)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1.(A)(C)两诗中的“花”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之处?

2.请谈谈上述诗歌表现了哪几方面的主题?

3.请以选诗为例,谈谈冰心《繁星》《春水》一书的艺术特色,至少谈一点。

 

1.A诗中的花是春光普照下茁壮成长的植物的形象,比喻在母爱关爱下健康成长的少年;C诗中的花则是美好幻想的象征。 2.一是对伟大母爱的热情颂歌,如A、D两首诗;二是对纯真童心的赞美,如F诗;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如B、C、G三首诗;四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歌颂,如E诗。 3.冰心《繁星》《春水》一书里的诗歌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如B诗不足50字,却借花与果的关系,形象地阐明了成果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再如G诗仅有三句,却以拟人的方法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傲。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A中把母爱比作春光,自己比作花,表达了其感谢母亲深厚的爱的思想情感情。C诗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丢掉幻想,勇敢面对现实,在现实中求进步。其中花指的是“美好幻想”。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从“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可知A表现的是母爱的主题;从“花的价值,要因着果儿定了”可知B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C中“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吧!她只是虚无飘渺的”也是富有哲理的句子;D中“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表现这首诗的主题是母爱;E中“冰雪里的梅花”“看遍地的小花”是对大自然的歌颂;F中“婴儿,在他颤动的啼声中,有无限神秘的言语”是对童真的歌颂;G中“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包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艺术特色的分析。《繁星》《春水》两本诗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一,哲理性强是《繁星》和《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第二,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第三,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如:有许多诗都是蕴涵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起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看不到广阔的天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只说那鲁智深双手把山门尽力一推,扑地攧将入来,吃了一交。扒将起来,把头摸一摸,直奔僧堂来。到得选佛场中,禅和子正打坐间,看见智深揭起帘子,钻将入来,都吃一惊,尽低了头,智深到得禅床边,喉咙里咯咯地响,看着地下便吐。众僧都闻不得那臭,个个道:“善哉!”齐掩了口鼻。智深吐了一回,扒上禅床,解下绦, 把直裰带子都哔哔剥剥扯断了,脱下那脚狗腿来。智深道:“好好,正肚饥哩!”扯来便吃。众僧看见,便把袖子遮了脸,上下肩两个禅和子远远地躲开。智深见他躲开,便扯一块狗肉,看着上首的道:“你也到口。”上首的那和尚,把两只袖子死掩了脸。智深道:“你不吃。”把肉望下首的禅和子嘴边塞将去,那和尚躲不迭,却待下禅床,智深把他劈耳朵揪住,将肉便塞。对床四五个禅和子跳过来劝时,智深撇了狗肉,提起拳头,去那光脑袋上哔 哔剥剥只顾凿。满堂僧众大喊起来,都去柜中取了衣钵要走。此乱唤做“卷堂大散。”首座那里禁约得住?

(乙)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当后心一脚,摔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看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那灵官鞭起相迎。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那大圣全无一毫惧色,使一条如意棒,左遮右挡,后架前迎。一时,见那众雷将的刀枪剑戟、鞭简挝锤、钺斧金瓜、旄镰月铲,来的甚紧,他即摇身一变,变做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儿一般,滴流流,在那垓心里飞舞。众雷神莫能相近。

1.鲁智深为什么闹五台山?孙悟空为什么闹天宫?

2.从两人的“闹”中,分别看出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两人“闹”后分别是怎样的结果?

 

查看答案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于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A)祥子坐了很久,他心中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彷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的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裏还是不舒畅。又坐了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那裏,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裏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裏,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彷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麼是好了,低头,拉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

(B)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己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1.请用一句简介的话概括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

2.(A)段的环境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突出天气什么特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A)(B)两段选文,塑造了祥子怎样的形象?

4.(B)文段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人怎样的性格特点?反映了祥子怎样的社会地位?由此看出祥子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查看答案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选自《西游记》)

1.选文中孙悟空想借“芭焦扇”的目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3.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中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宏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的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天,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得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

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3.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4.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5.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