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如鸣佩环 (2)为坻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影布...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如佩环

(2)为坻

(3)潭中鱼可百

(4)影布石上,佁不动

(5)骨,悄怆幽

(6)隶而

 

(1)如鸣佩环 (使动用法,使……鸣响) (2)为坻 (动词,成为,变成)(水中高地)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数目不确定) (4)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的样子)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凄凉)(使……寒冷)(深) (6)隶而从者 (跟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鸣:使动用法,使……鸣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竹(huáng)    清(liè)   幽(suì)

B. (chí)      为(kān)   为屿(yǔ)

C. 参差(cēn cī)   然(yǐ)    石底(quán)

D. 尔(shū)      忽(xī)    怆(qiǎo)

 

查看答案

请以“让             住进心灵”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查看答案

留白之美

女儿在一边朗读课文,声音很大,语速过急,时不时地喘不过气来。

我偷笑。因为光听,我都感到很累。

而后告诉她:“慢慢来,朗读需要抑扬顿挫。懂得恰当的停顿,以此来换气。不但不累,还很舒畅。”

她小,不懂得给自己留出喘息的机会,自然读不出作者的情感。

忽而联想到我小时候听戏,特别是秦腔《王宝钏》后面一段,薛平贵十八年归来后,与王宝钏相见,王宝钏的一段唱腔:“老了,老了,实老了,十八年老了王宝钏……”唱速很急,几乎于是念出来的。跟着哼唱,我总是被气憋得脸通红。

爸爸笑我:“你不换气,总憋着,怎么能把戏唱好?那不累才怪! 演员就是留了气口,才气息不乱的。”原来,气眼被堵住了,自然行不通了。所以,要保证畅通,需要留空隙。

留白,是一种需要,至关重要。

闲暇时光喜欢沉醉在文字里,一撇一捺地书写着自己的点点感悟,或喜悦或惆怅。A文字里既想坦露心事,又在遮掩心事,坑坑洼洼布局着。待到后来,总会留下一段说未说出的话交给读者,省略号里你随意猜测。这是句段的留白,给人遐想空间。有些文章写得太“完整”,从开始到结尾,作者把读者心里的猜测全盘托出,看似共鸣,实则失去了浮想的空间。看完即完了。

读汪曾祺的小说《陈小手》,主人公是陈小手,小说中还写到其他人物有团长、团长姨太太、李花脸的女儿,请注意这个“李花脸的女儿”,从身份和意义上说,她在小说里是一个和陈小手相对峙的另一个人物,应该有些情节吧!可作家惜墨如金,不到30个字就把她打发了,并且以后不再出现。但一句“是个老姑娘”,包含多少社会内涵和人生感慨呀!这样处理简单真实,让人浮想联翩。总之,留白恰到好处。

文学作品里的留白莫过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让人惆怅了千年。因为留白,动人、深刻。

喜欢国画的人都知道,国画讲究留白。寥寥数笔,几点勾勒,一幅山水花鸟图就这么简洁、自然、质朴地展现在你眼前,你看不出有多少内容,却曲折幽深。有时候,几行竹子,一间小屋,二人对弈,便构成了国画里面的境界。空出来的缝隙占据了大篇幅,却深邃不着边,给人无限遐想。这便是留白之美。

小时候,粘着妈妈,不离半步,那是因为依赖。长大了,不再跟着妈妈,是因为我们需要自己的空间。

留给自己的空间,用来干什么?独处,思考……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万事万物,讲究留有缝隙;做人处事,讲究留有退路。切不可把生活塞得满满的,那样我们会活得很累,就像唱戏缺气,文章缺韵,画画缺幽深。

爱一个人也同样如此,林徽因让金老想了一辈子,是因为没有在一起。倘若时时刻刻生活在一起,两个人之间没有了间隙,琐碎的俗事夹杂而来,那爱情的标本便也不复存在了吧!所以,爱一个人,就给他足够的空间。他走了还能再回来,那就是你的;他走了没回来,那就不是你的,今日不走,迟早也会走。给爱间隙,才会让爱更加完美。

留白,爱情里不可缺少的一味佐料。

B好的留白,如瑟瑟冬日的一抹翠绿,给你带来绿意盈盈;如炎炎夏日的一丝凉风,让你身心通透。

人生需要留白,给自己留一份静心思考的空间,哪怕发发呆,至少可以给灵魂追赶脚步赢得时间。

雪小禅说:留白,是给你的那段时间,让你在苍翠的空间里,听着时间之绿水,从空旷的屋檐下,滴答、滴答,落下了——你尽有的苍绿,却绿得这样盎然。

1.文章开头写女儿朗读和“我”儿时唱戏的事情,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文章写了哪几种情形下的“留白”?

3.文章以“留白之美”为题,读完全文,你认为留白美在何处?

4.请按要求对AB两处划线句子做赏析。

A文字里既想坦露心事,又在遮掩心事,坑坑洼洼布局着(词语运用角度)

B好的留白,如瑟瑟冬日的一抹翠绿,给你带来绿意盈盈;如炎炎夏日的一丝凉风,让你身心通透。(修辞角度)

5.结尾作者用引语对留白进行了富有诗情和禅意的解读,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期冀?

 

查看答案

智商是最不重要的素质

施一公

我来讲讲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我先来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智商)。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学,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我相信是这样。

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

第一,时间的付出。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靠机遇”,这一定是瞎掰。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过极大的付出。清华大学生物系系主任老蒲,在美国已是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他在美国时这样教导学生:“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最大的诀窍是刻苦,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我知道你们不能像我一样刻苦,但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一天工作8小时的话,你要工作6天以上。你不要以为你早上8点去,晃晃悠悠做点实验,晚上8点离开就可以了。它只计算你具体做实验的时间,以及你真正去查阅和实验相关文献的时间,你的吃饭时间、查阅文献之后放松的一小时,都要去除。所以,一周工作50小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如果你能做到,你满足了我的要求,你可以在实验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离开实验室。”其实老蒲说的是大实话,是一个真正有良知的科学家说出的话。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就一定不会成功。

第二是方法论的改变。我的博士后导师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科学家,他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之后,慢慢意识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方法论是如何养成的。

我在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生的时候,老师讲,要读《自然》,读《科学》,要广泛阅读文献,知识面要宽广。我也是这样做的。到这位导师的实验室后,有一次《自然》杂志上有一篇领域内的前沿文章,我认真读了以后就去找导师讨论,可是导师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读了以后再说吧。”过了一个月后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又想跟他讨论,谁知导师脸一红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

后来有一次我大胆地问他,你读文章吗?他说他不读。我又问,不读文章如何养成科学素养?他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科学史有关,和重大发现的数据源有关,与科学进展到最前沿的知识没有任何关系。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只是让你在做研究的时候知道,在你的研究领域内你所处的境地是什么样的,你是否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仅此而已。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多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要挑战过去。

第三,建立批判性思维。除了方法论的改变,还包括挑战学术权威。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时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说他在晚上做梦的时候也在思考,他的每一天都充满思考。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有一天我们开会,他看起来特别激动,说今天我给大家演示我的一个想法,希望大家帮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他开始写公式,满满一黑板的推演之后,一步步证明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的。当时我们都震惊了。

后来,我在他写的公式里发现了三处错误,但我不敢提,再一想,那的确是错的,我哆哆嗦嗦地举起手,指出了一处错误。所有同学都说我错了,但是我们的小老板说:“我觉得一公讲得不错。”

在此之后,我们研究所的同事见到我便会主动跟我打招呼,这让我慢慢有了自信。这段公然鼓起勇气纠正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的学术错误的经历,在我的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对我仍有很大影响。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作者先从不重要的素质说起,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这篇文章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甲】余幼时脚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救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甲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接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原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萇:人名。④宴:贫穷。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限断一处)

(1)   

(2)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借于藏书之家______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

(3)村邻皆奔______

(4)如此者十二焉_______

3.选出与“益慕圣贤之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孔子云:“何陋之有?”

B. 班固谓之九岩山

C. 前人之述备矣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5.宋濂和徐伯珍的读书经历有哪些相同点?徐伯珍能够获得“儒者宗之”除了因为他“诵书不辍”,还有哪些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