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给春天让条道 陈绍龙 (1)风大,却是吹面不...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给春天让条道

陈绍龙

(1)风大,却是吹面不寒,抬眼,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顿觉,春已至。

(2)虽说心悦,却不免埋怨起来:这里是你们放风筝的地方么?

(3)这是郊外的一片山坡地,开阔,路宽,行人少,因其地处偏僻,市里在路边树了一块 “驾驶基地”的牌子,有几家驾校的学员在这里试驾,学车。车大多很慢,但有的“霸道”得很,也有的作蛇游状,好在路上极少有人,并无大碍。就是有行人了或是有其他的车了,也大多会让着我们的,人们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车一律是黄牌照,教练车,内行人一看,知道是在警示你:离我远点。

(4)这样的时刻有两个孩子在路上放风筝是很危险的事情。

(5)加档,减档,踩离合,教练训斥声仍在耳边,一时让我们放松地停下来当然乐意得很。循着教练的目光,摇下车窗,看到天上有一只风筝!一时很静,细听,风筝还发出了“呜呜”的响声。这是一只装了竹哨的风筝。

(6)跟在后面的车都停了下来,静静地,举目向上,是风筝给枯燥的学驾生活带来了新奇,抑或是春天的突然造访让人们有了好心情?

(7)两个孩子原本是在路边的坡地上放风筝的,风大,孩子拉它不住,依着风,走着走着便走到路上来了。孩子显然在努力着,可风好像有意跟孩子作对,顺着路的方向跑。孩子左手相牵,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听什么呢?另一个孩子则向他说着什么,一边用手向我们比划,笑。

(8)两个孩子仍旧努力地在牵那只不听话的风筝,路上停下的车显然对孩子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9)孩子已近,细看,我大惊,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哦,他侧耳是试图在听风筝上的哨声。

(10)看到两个孩子“上路”了,且一时没有拽过来那只不听话的风筝,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个大人,大人身后又跟着几个孩子。原来,他们这一群人都在山上的坡地处放风筝。再远看,天空有好几只这样的风筝,发出“呜呜”的哨声。

(11)这是市里聋哑学校的孩子,老师领着他们来放风筝春游来了。放风筝的盲童和哑童是搭开来的,他们两人一组。不想,他们选择的这块能“放纵”自己的地方却是“侵占了我们的领地”。领头的教师满脸含笑,点头,用双手向我们比划,做着跟那个放风筝孩子一样的动作,接着,身后的几个孩子一起向我们比划。老师和孩子们在说:“谢谢你们!”这是手语。

(12))教练点头致意,出人意料的是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画:我爱你们。

(13)教练也会手语?

(14)老师鼓掌。孩子们鼓掌。

(15)“我爱你们”,这是我学会的唯一一句手语。教练告诉我们,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

(选自《读者》)

1.根据文意,运用学到的记叙文要素的知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2.第(1)段属于什么描写?请说说它在文章中具有哪些作用?

3.第(9)段说“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找出前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4.题目“给春天让条道”中的“春天”指什么?

5.本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春天的郊外,盲哑学校的孩子们出来放风筝,驾校教练让学员给孩子让道。 2.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作用:(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2)交代了“风大”, 为下文写放风筝的孩子被风带到路上以及车子“让道”做铺垫;(3)描写了天上的风筝,切合了题中的“春天”。 3.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 4.春天双关,既指现实中已到来的春天,又指孩子们,他们像春天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欢乐。 5.示例:感动我的是:聋哑孩子合作放风筝,用耳朵听,充满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感动我的是:教练为孩子们让道,对孩子们打手语,表现了对孩子的关怀和爱);结合实际(略) 【解析】 1.试题分析: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局)。通读文章后,从文中或提取或概括即可。时间:春天。地点:郊外。人物:盲哑学校的孩子们。事件:放风筝,驾校教练让学员给孩子让道。然后将这些信息整理到一起组成一句话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风大,却是吹面不寒,抬眼,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顿觉,春已至”属于典型的环境描写。注意环境描写的背景意义,铺垫作用,烘托效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米  父亲豆

①【A】面对突然归来的我,瘫坐在破旧沙发上打瞌睡的父亲目光里充满了惊喜、疑惑,翕动了良久的嘴唇终于发出声来:“你怎有时间回家?还未吃饭吧?我这就给你盛饭去!”父亲说着挣扎起不久前跌伤的腿……我心中一阵隐痛,连忙安抚父亲坐下。

②和父亲唠了会儿家常,他听明白我这次回家纯粹是外出办事途经老家,才暂时看望他们一下。顿时父亲局促不安起来,焦急地说:“你妈还在地里喷洒农药呢,我这就叫她回来,好为你准备些东西带进城!”我想阻止父亲,而他执意地来到屋后,对着田地,扯开嗓门,喊着母亲的名字……

③母亲一到家,也未顾得上换下喷洒农药的雨衣,便一边欢愉着,一边埋怨我:“回家,怎不事先通知我们一声?”或许在父亲眼中,我的时间比谁都金贵,他抱怨起母亲的唠叨,且急促地吩咐起母亲,动作麻利些!母亲不甘示弱,手中不停的同时,口不饶父亲:“死老头子,你只知道朝我吼,给儿子带东西进城,我前一段时间就让你准备好……”一看父母为我进城所带的东西而拌嘴,我止不住轻声地对他们说:“这次,我什么都不带,司机还在路边等着我呢!”“这次回来,你有车呀?”母亲惊讶,父亲自豪!

④“有车更要带些东西进城,省得我们往城里送!”于是他们忙着查自家的米缸,可缸里的米所剩无几。母亲一下子慌了!现去碾米,我肯定没时间等。母亲一脸难色,脸上的皱纹片刻变得更加密集。随着父亲的一声:“孩子妈,先跟左邻右舍借些米,隔天我们碾米还人家,问题不就解决了。”【B】母亲的脸顿时笑成一朵怒放的菊花

⑤三袋大米借回来,母亲一边抱怨邻家的米不够齐整,一边搬出筛子,开始筛起米来。父亲抖抖索索盛米装袋,怯生生的对母亲说:“孩子妈,这近300斤的大米,怎样才能运到路边,你们娘儿俩扛米去路边,肯定不行!”母亲没有理睬父亲的担忧,反而把筛子旋转得更快……

⑥不一会儿,屋后的小河边传来了母亲的喊声,原来母亲要撑舟为我送米。父亲笑了,而我的眼眶却装满了眼泪……

⑦我要撑篙,母亲不让,说怕我弄湿了衣服。端坐舟前的我,仰视着撑舟的母亲,扎篙,再扎篙……渐渐,我的双眼一片模糊。而母亲沿河撑篙,遇有在河岸上干活的农人,便自豪地亮开嗓门:“我给三儿子运米,他有小车在路边等呢!”母亲一会儿看看船头,一会儿照应一下那三袋米,接着把自己欢快的歌声洒满了河道。

⑧我和母亲把三袋米抬上岸,父亲不知何时也出现在小车旁,他额头冒汗,喘着粗气,显然是急赶来的。我止不住埋怨起来:“爸,你怎么不在家歇着,看你的伤腿还没好呢!”

⑨上车,我摇下车窗,朝默默注视小车的父母作别。司机劝我别再回首,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天下都是可怜父母心!他说:“你父亲瘸着腿赶过来,就是为你送来一小袋新摘的青豆。他还给我玩笑着说,你母亲为你撑船送米,他也要为你带点什么,于是想到早上新剥的一小袋新青豆粒……”

⑩我颤抖着双手,打开副驾驶台上的一只方便袋,袋中呈现的是一粒粒青翠浑圆的青豆……刹那间,我当着司机的面,嚎啕大哭得像个孩子!

( 摘自《中国改革报》)

1.第⑥段处写到“父亲笑了,而我的眼眶却装满了眼泪……”,父亲为什么笑?“我”为什么哭? (1)父亲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哭,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母亲米  父亲豆”为题,有哪些作用?

3.请你从文中画横线的A 、B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我选_____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5.如果你想把本文推荐给你的同学,请针对本文的内容或情感,写出你的推荐词,不少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下车__________________        (2)相而去_______________

(3)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    (4)不亦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甲】文内容,说说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4.孔子认为对待他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结合孔子的这一观点,请具体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甲】选文中“友人”的做法。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乡愁是萦绕在世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孔子感叹时光易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5)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查看答案

(2016鄂州)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7分)

(1)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2)下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 调查年份

 

 

 

 

 

 

 

所占比例调查内容..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不喜欢阅读

42%

32%

20%

喜欢

 

 

 

阅读

 

 

 

阅读纸质书籍

20%

23%

24%

用手机、电脑阅读

38%

45%

56%

 

(3)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查看答案

(2016年中考海南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前嫌用微笑传递温暖,能让人如沐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