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在方言里找寻地域文化自信 李晓 ①贺知章垂暮之年,告老还乡,见物是人非,不禁生发...

在方言里找寻地域文化自信

李晓

①贺知章垂暮之年,告老还乡,见物是人非,不禁生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乡音”是一枚镌刻在我们身上的独有印记,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它是来自故乡的慰藉,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底色。

②方言历经千百年,不断被筛选、吸收、同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或源于市井生活的寻常琐事,或源于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它收纳了民间的智慧,采集了地域的精华。翻过一座山,音调就转变;走过一陇田,意义大不同。正是因为这种特色,才赋予了方言承载文化的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载体,我们的文化才得以遍地开花、异彩纷呈。以融入了方言的地方戏曲为例,无论是秦腔豫剧,还是京剧黄梅,那些生动鲜活、合辙押韵的戏词,唱出了亦俗亦雅的风情,也唱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试想,如果唱词千篇一律,那么何来不同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何来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正是因为方言的独特性,才带来它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价值连城。

③如今,传统的乡音却变了味道,它被贴上了“土、俗”的标签,并成为衡量“有无文化”的标尺。打工返乡的青年们羞愧于它的腔调;一些年轻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普通话,即使自己会讲方言,但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很少教孩子说方言。方言的日渐衰落,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还折射出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这或许是我们最该扼腕叹息之处。

④文化不能简单地用“优劣”二字加以评判。你可以津津乐道上海方言的机智敏捷,也可以大加赞赏天津方言的诙谐幽默,还可以对齐鲁方言的纯粹耿直加以欣赏,它们是多元、独特而又平等的。对于方言的流失,我们更应从大众心理的角度来考量。今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频繁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日见增多,这种流动对方言的冲击显而易见。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碾压式的优势显现,使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不断被漠视,而这种文化信号的衰减很可能是无可补救的。

⑤方言早已成为与故乡这片土地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任何语言不假思索地堆砌于此,便会显得水土不服、格格不入。好比我们的容貌与声音,与生俱来,独一无二,倘若真用人工的方式加以改变,自会有它的蹩脚与尴尬。方言就是那告知了我们“从何处而来”的文化源头,我们在奔波忙碌中找寻地域文化自信,却不经意间忽视了它。它以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无论是民俗故事,还是戏曲民谣,以及属于这个地域的秉性与品格,这都是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链接一

粤语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全国七大方言中,粤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词汇,像“企”(站)、“悭”(节省)、“卒之”(最后)等;还保留了大量古文的倒装句,如“你行先”(“你先走”),“畀一文你”(“给你一块钱”)等。有研究指出:广东粤语源于中国古雅言。我国古代有一种民族共同语,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宋朝以后称为“官话”。如今汉语许多方言都保存着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粤语。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普通话是全民共同语,是官方语言;而方言是区域性用语,是民间语言。方言承载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也是维系地方民众之间感情的纽带。而推广普通话则是增进地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扩大了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普通话和方言应当互补共荣,和谐共存,相得益彰。普通话是推广,方言是传承,都有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

(选自曹志耘《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有删改)

链接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要从“我”做起。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自古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像是一片片的小叶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从根输送到每片小叶子上。由此,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绿树成荫,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自信和自豪。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们就知道如何认识、理解、融合外来文化,就能怀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文化自信,存在于每一位中国人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选自孙晓云《书写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方言收纳民间智慧,采集地域精华,一旦形成,就会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几乎不发生变化。

B. 上海方言机智敏捷,天津方言纯粹耿直,齐鲁方言诙谐幽默,体现了方言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C.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漠视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所以出现城市文明碾压乡村文化的现象。

D. 粤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倒装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

2.下列对“方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的方言展现出不同的文化魅力与价值,延续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弥足珍贵。

B. 如今,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给方言带来的冲击,使地域文化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

C. 方言把某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担负承载本土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的使命。

D. 推广普通话增进了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扩大了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3.下列对材料中的“文化自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方言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珍贵文化财富,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B. 普通话和方言并非是有你无我的对立,而是互补共荣、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的关系,都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

C. 为了正确认识、理解外来文化,彻底消除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要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稳步走向世界。

D. 每位中国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有助于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及子孙后代都感到自信和自豪。

4.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分点概括。

5.文章第③段提到“方言的日渐衰落,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还折射出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D 2.D 3.C 4.①方言是镌刻在我们身上的独有印记,是来自故乡的慰藉;②方言收纳了民间的智慧,采集了地域的精华;③方言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底色,承载文化的使命(或方言体现不同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延续文化的生命力);④方言折射了地域文化自信;⑤方言是告知我们“从何处而来”的文化源头;⑥方言有助于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⑦方言承载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⑧方言是维系地方民众之间感情的纽带。 5.方言是“乡音”,是我们和故乡的联系纽带,忽视方言会疏远我们和故乡人的情感。同时,认为方言“土”“俗”,不愿讲方言,是对方言的不重视、不自信更是没有正确认识方言的地域文化价值,久而久之,人们便忘了自己的根,从而影响地域文化的传承。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符合文意,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项方言也在发生变化,B项体现了方言的多元、独特而又平等。C项人员流动日见增多,这种流动对方言的冲击显而易见。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出现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碾压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分析理解不正确,普通话和方言应当互补共荣,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3.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全面的信息。C项不符合文意,我们要知道如何认识、理解、融合外来文化,就能怀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而不能彻底消除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4.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本题注意从对方言的介绍中段首概括性的语句和段尾总结性的句子中去归纳概括。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方言是“乡音”,是我们和故乡的联系纽带,对方言的不重视、不自信更是没有正确认识方言的地域文化价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从上阙中找出直接描绘太守形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焉     中力拉崩倒之声    B. 公问其     余虽愚

C. 战       此夸能    D. 必以       义著于四海

2.把“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前,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告,坚持拜见鲁庄公,因为他认为“肉食者”目光短浅。

B. 在曹刿与庄工的三问三答中,曹刿认为衣食分人只是小信用,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C. 曹刿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战争中要抓住“彼盈我竭”的时机发动进攻。

D. “长勺之战”中,庄工“下视其辙”是为了下车察看齐国的军队是否在周围设有埋伏。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然后能自也(《虽有佳肴》)_____

(2)不枝(《爱莲说》)_____

(3)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醉翁亭记》)_____

(4)长跪而之(《唐雎不辱使命》)_____

(5)公输盘(《公输》)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

A.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低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

D.经纶世务者,望峰息心;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

E.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F.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青山独归远,荷笠带斜阳。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⑤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诗仙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的才气令众人折服,他的诗情为世人倾慕。在《春夜洛城闻笛》中,他异乡闻笛,抒发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愁;在《月下独酌》里,他邀月共饮,书写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寂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2017年某区九年级语文期末统考学生作文失分原因统计表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内容

中心、选材

58.26%

语言

语句、表达技巧

24.91%

结构

条理、详略

10.13%

文面

卷面、字体

6.70%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统计结果,请你对该区即将参加2018年中考的学生提两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