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 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 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 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应为“消极”;B项应为“授予”;D项应为“荣幸”。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B. 格物致知 豪无选择

C. 推之四海 传之万世    D. 寻求真理 学术权威

 

查看答案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    彷徨______)(______    手旁观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一步又一步,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出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或许会陷入困境;或许会让人愉悦催人奋进,或许会使人感伤令人沮丧。走出一步,可能是获得,也可能是失去。

请以“就这样,走出了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查看答案

元青花

梁晓声

北京某写字楼的八楼,两年前由一位段姓老板买下,作为其公司的总部。段老板喜欢收集陶瓷精品或古董,放玻璃罩内装点于办公区各处,连办公区外的大堂及电梯两侧也有所陈列。

大堂内的前台小姐芸二十二三岁,山东农家女,自幼失母,没考上大学,只有民办的“高级职业学校”文凭。芸来到北京,这里干一年那里干半载,所学大众服装设计专业便荒废了。

上班数日,芸便领教了久坐之辛苦。客人纷至,对她反倒成了好事;整日也没几个电话,也无来人,她就连起身走走的机会也没有了。

芸已将几个玻璃罩内的东西看够了,她最不想看到的是一个青花瓷胆形瓶。它正对着她摆在电梯右侧,大约是为了使来客一出电梯就看得到。玻璃罩内还有纸牌,上写“元青花”三字。据说,是段老板花一笔大钱从拍卖行竞拍到的。那么值钱的东西居然摆在种地方,芸一直有些迷惑。

芸上班时的愉快,是韩姐出现之时。韩姐四十几岁,是公司的清洁工,丈夫是收废品的。韩姐拖拖拖到芸那儿,倘若办公区没人出入,她就会拄着拖把与芸说上一会儿话。那时,她俩就会越聊越亲近。韩姐是个实诚的女人,认为谁是好人,便将谁视为亲人。芸多次替她到三楼接盒饭和纯净水,她觉得芸是好姑娘。

一日,韩姐从办公区清理出几册刊物,走到大堂,全掉地上了。芸见其中有本《说文解字》,如获至宝。韩姐见她喜欢书,问她更爱看哪一类。芸说自己没上过大学,知识少,还是想看知识类的。之后韩姐就经常从她丈夫所收的旧书中选出一些给芸。一套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论语》《中庸》《大学》等巴掌大的袖珍书,成了芸的最爱。芸读那类书受益匪浅,久而久之,知识大增。

有人问她记那些知识有什么用,答曰:“人不学,不知义。”

半个月后意外发生了。韩姐正擦“元青花”的玻璃罩和架子,电梯门一开,迈出了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发现下错了楼层,嘻嘻哈哈地互相责怪、逗贫。韩姐分心地直起了腰,也许腿蹲麻了没站稳,扶了架子一下——架子倒了,玻璃罩碎了,“元青花”也碎了。

办公区有人出来,见状大呼:“清洁工闯祸了!”转眼办公区跑出来许多人,皆叱责韩姐:“你怎么搞的?”“你赔得起吗?”“等着吃官司吧你!”

韩姐奔向了楼梯。芸顿觉不祥,追随而去。段老板也出现了,所有人都向他表示惋惜和对韩姐的气恼。段老板却问:“她人呢?”人们一时大眼瞪小眼。“还不快去找人!”人们这才知道最该做的是什么事。

韩姐跑到了一座立交桥上,欲寻短见。幸而有芸紧紧跟随,没让悲剧发生。而公司那边乱了套,四处寻找的人纷纷归来,都说找不到。段老板坐立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半夜后,不得不报警。

天快亮时,民警在芸的住处找到了她和韩姐。那时韩姐已近崩溃,而芸差不多已对她说了一百遍这样的话:“有我在你身边,你就休想死得成。”

“你是怎么劝她的呢?”

“我说,再普通的人的命,那也是宝贵的人命。再珍贵的瓷瓶,也不过就是个瓷瓶,怎么能比得上人命宝贵?我相信段老板是懂理的人,绝不会为难你。”

“对,对,我是那样的人!”

“那,你绝不难为她?”

“当然!我还要感谢你呢。她没出事,对公司是莫大的幸运!我听别人说你爱看书,都看什么书?”第二天,在段老板的办公室,他平易近人地与芸交谈了一个多小时。芸说了自己都看了哪些书后,段老板问她背得出《百家姓》不?芸不但背得滚瓜烂熟,还向段老板讲了段姓的来历。他又请她背《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什么的,芸同样张口就背,一次磕绊都没有。段老板只字不提“元青花”花了多少钱买的。他说:“像你这么好的记性,没上过大学太遗憾了。如果有可能上大学,你想学什么专业呢?”芸毫不犹豫地说:“大众服装设计。”

不久,芸到一所民办大学上学去了,是段老板找朋友推荐的,并替她预交了大学四年的学费。芸离开北京那天,公司不少人送她。

人们回到公司,一出电梯,见架子又摆在那儿了,玻璃罩内是那“元青花”碎片。纸牌却换了,其上写的是“此元代青花,碎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段某亲写以铭记。”

韩姐却因留下阴影辞职了。段老板也未挽留,给了她一笔“精神损失补偿金”。他对芸和韩姐的善举,使他赚足了口碑还被选为当年的“北京市道德模范人物”。

我的一名学生在他的公司上班,向我讲了此事,说那所谓“元青花”只不过是段老板花三百来元钱从潘家园买的仿制品,嘱我只要不写那“元青花”是怎么回事,其他但写无妨。而我觉得,即使写了那“元青花”是怎么回事,段老板的形象也还是蛮高大的。一事善,一意佛。

(选自《读者》,有删改)

1.通读全文,在横线处补充情节。

芸:帮助韩姐,得书受益——_____——畅谈读书,背诵经典——_____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

段老板坐立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半夜后,不得不报警。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毫不犹豫地说:“大众服装设计。”

3.文末交代了“元青花”实为仿制品,作者在前文中已有多出伏笔,请具体分析。

4.文章结尾说即使写了那“元青花”是怎么回事,段老板的形象也还是蛮高大的。你认同这一评价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5.当有人问读书求知有何用时,芸说:“人不学,不知义”。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在方言里找寻地域文化自信

李晓

①贺知章垂暮之年,告老还乡,见物是人非,不禁生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乡音”是一枚镌刻在我们身上的独有印记,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它是来自故乡的慰藉,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底色。

②方言历经千百年,不断被筛选、吸收、同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或源于市井生活的寻常琐事,或源于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它收纳了民间的智慧,采集了地域的精华。翻过一座山,音调就转变;走过一陇田,意义大不同。正是因为这种特色,才赋予了方言承载文化的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载体,我们的文化才得以遍地开花、异彩纷呈。以融入了方言的地方戏曲为例,无论是秦腔豫剧,还是京剧黄梅,那些生动鲜活、合辙押韵的戏词,唱出了亦俗亦雅的风情,也唱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试想,如果唱词千篇一律,那么何来不同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何来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正是因为方言的独特性,才带来它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价值连城。

③如今,传统的乡音却变了味道,它被贴上了“土、俗”的标签,并成为衡量“有无文化”的标尺。打工返乡的青年们羞愧于它的腔调;一些年轻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普通话,即使自己会讲方言,但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很少教孩子说方言。方言的日渐衰落,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还折射出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这或许是我们最该扼腕叹息之处。

④文化不能简单地用“优劣”二字加以评判。你可以津津乐道上海方言的机智敏捷,也可以大加赞赏天津方言的诙谐幽默,还可以对齐鲁方言的纯粹耿直加以欣赏,它们是多元、独特而又平等的。对于方言的流失,我们更应从大众心理的角度来考量。今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频繁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日见增多,这种流动对方言的冲击显而易见。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碾压式的优势显现,使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不断被漠视,而这种文化信号的衰减很可能是无可补救的。

⑤方言早已成为与故乡这片土地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任何语言不假思索地堆砌于此,便会显得水土不服、格格不入。好比我们的容貌与声音,与生俱来,独一无二,倘若真用人工的方式加以改变,自会有它的蹩脚与尴尬。方言就是那告知了我们“从何处而来”的文化源头,我们在奔波忙碌中找寻地域文化自信,却不经意间忽视了它。它以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无论是民俗故事,还是戏曲民谣,以及属于这个地域的秉性与品格,这都是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链接一

粤语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全国七大方言中,粤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词汇,像“企”(站)、“悭”(节省)、“卒之”(最后)等;还保留了大量古文的倒装句,如“你行先”(“你先走”),“畀一文你”(“给你一块钱”)等。有研究指出:广东粤语源于中国古雅言。我国古代有一种民族共同语,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宋朝以后称为“官话”。如今汉语许多方言都保存着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粤语。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普通话是全民共同语,是官方语言;而方言是区域性用语,是民间语言。方言承载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也是维系地方民众之间感情的纽带。而推广普通话则是增进地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扩大了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普通话和方言应当互补共荣,和谐共存,相得益彰。普通话是推广,方言是传承,都有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

(选自曹志耘《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有删改)

链接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要从“我”做起。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自古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像是一片片的小叶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从根输送到每片小叶子上。由此,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绿树成荫,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自信和自豪。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们就知道如何认识、理解、融合外来文化,就能怀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文化自信,存在于每一位中国人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选自孙晓云《书写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方言收纳民间智慧,采集地域精华,一旦形成,就会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几乎不发生变化。

B. 上海方言机智敏捷,天津方言纯粹耿直,齐鲁方言诙谐幽默,体现了方言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C.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漠视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所以出现城市文明碾压乡村文化的现象。

D. 粤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倒装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

2.下列对“方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的方言展现出不同的文化魅力与价值,延续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弥足珍贵。

B. 如今,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给方言带来的冲击,使地域文化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

C. 方言把某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担负承载本土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的使命。

D. 推广普通话增进了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扩大了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3.下列对材料中的“文化自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方言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珍贵文化财富,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B. 普通话和方言并非是有你无我的对立,而是互补共荣、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的关系,都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

C. 为了正确认识、理解外来文化,彻底消除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要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稳步走向世界。

D. 每位中国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有助于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及子孙后代都感到自信和自豪。

4.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分点概括。

5.文章第③段提到“方言的日渐衰落,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还折射出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