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望中所见,描绘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睹物伤感,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痛。

B.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受,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C. 颈联写因战乱,长安城大火持续了三个月,致使家信无法及时抵达,所以“家书抵万金”。

D.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诗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1.C 2.刻画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频频搔首使头发掉落,稀疏到连簪子都插不上的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C“长安城大火持续了三个月”对《春望》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战火”,不是“大火”。 2.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要抓住诗句进行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通过了这一一位诗人的形象,来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央视节目《朗读者》,精心挑选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自身的故事同样精cǎi(A.彩 B.采)。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沉的【甲】(A.底蕴 B.内涵)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乙】(A.分享 B.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以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A.gài  B.kǎi )。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根据拼音选出正确的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精cǎi(A.彩 B.采)      感(A.gài    B.kǎi )

(2)给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 句: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它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 《回忆我的母亲》和《背影》都是朱自清先生写的回忆性叙事散文。

C.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5)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7)九万里风鹏正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8)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

(9)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抓住莺歌燕舞,描绘早春明媚春光,给人无限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戏(节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①  开船,在桥石上一  ②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  ③  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④  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戏途中    B. 渔火点点    C. 月夜行船    D. 水乡夜景

2.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 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 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 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 点  磕  夹  飞    B. 点  敲  混  飞

C. 磕  点  混  箭    D. 点  敲  夹  箭

4.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 味觉    视觉    听觉    B. 嗅觉    听觉    视觉

C. 嗅觉    视觉    听觉    D. 味觉    听觉    视觉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感受?正确的一项是(     )

A. 惊喜    惬意    B. 迷茫   困惑

C. 沉醉    忘我    D. 惆怅   烦闷

6.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A. 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 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 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D. 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7.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月夜相伴去看戏的兴奋心情。

B. 选文有三处写到了豆麦,是为了清楚地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 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也即第二段中提到的“歌吹”

D. 文中的“自失”有陶醉之意,表现了社戏对于童年的“我”诱惑力极大。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④!(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

【注释】 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yō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④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之      

(2)水清冽 

(3)潭中鱼百许头 

(4)日光下 

(5)以其境过 

(6)将何而非病 

(7)穷耳目之以自适也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其心态却完全不同,请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