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休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____________。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商鞅立木,刘邦约法三章,都说明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則,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官场不守规矩势必产生负面示范作用,败坏社会风气。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明朝大臣万钢说:“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第③段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

(2)第⑤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以下这段话应当放在原文的哪一段中?请说明理由。

《论语》有记载: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讲的就是春秋时期郑国起草政令,四位贤大夫反复磋商研讨,然后形成文本。这是多么审慎而严谨

应放在___段,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2.①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②对比论证。将不守规矩势必产生负面影响、败坏社会风气与坚决按规矩办事是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进行对比,突出(强调)论证了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这一观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3.在第④段。理由:这段话论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起草政令的审慎与严谨,强调了一个国家对规矩的重视,与第④段论证的“政府应立好规矩”这一观点相吻合。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后再作答。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红树的“胎生”本领》

①在南方沿海,可见到成片成片的红树林,它们扎根海边,成年累月经受着海水的浸泡和潮涨潮落的冲击。目睹它们的生存环境,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了许久。在浪涌波滚的海水里,它们的种子怎么能不被海水冲走而生存发芽以致长得如此繁茂?

②查阅了资料我才补上了欠缺的知识,知道了其中奥秘。

③原来,红树与其他树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无需把种子埋进土壤才生根发芽,而是它的种子在树上就完成了发芽长成树苗的过程。每当春秋两季开花结果后,果实并不落地,而是在母树上继续吸收营养,萌芽长成幼苗,至20 30厘米高后,像成熟的胎儿一样,脱离母体,一个个跳进海滩,扎进淤泥,并且在几个小时内生根、驻扎下来。这样,尽管潮起潮落,也不会把它们冲走。具有这种本领的树叫胎生树。

④你也许会觉得这仅仅是个例。其实,红树并非是一种树,而是包括了蜡烛果、秋茄、木榄、海漆、榄李、海榄雌和银叶树等60多个树种的统称。如果说一种具备胎生本领的树生于此是偶然,那么这么多聚居此地的树种都具有胎生本领就不是用偶然能够解释的了。

专家解释说,红树原本是一些陆地开花的树,来到海洋边缘后,海浪冲击、淤泥缺氧、环境动荡……一切都改变了。由于环境特点的变化,种子已经不可能落地发芽。经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之后,它们学会了胎生的本领,以致繁衍生息,使海边变得郁郁葱葱。

⑥与其说环境成就了红树,不如说红树成就了自己。如果自身不练就应对环境的本领,一味指望外界去造就,小树不会长成大树,大树不会长成森林。

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胎生树”下一个定义。

2.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1) 第①段以问题开头增强说明趣味,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红树”这一个树种的生长原理。

(2) 第⑤段中加点的“专家解释说”若换成“据说”,并不影响说明观点的准确性。

3.“红树”是因为应对环境,学会了“胎生”的本领,才得以生存。自然界里这样的现象很多,请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再列举一例,略加分析。

 

查看答案

送杨少尹序

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以年满七十,亦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为传二疏踪迹否?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注】①疏广、受二子:疏广、疏受叔侄二人。②祖道:古代一种在道旁设宴饯行的仪式。③杨君巨源:即杨少尹。④太史氏:指史官。⑤白以为其都少尹: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⑥属: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共言其_______________       ②又其迹      _______________

③不其禄_______________       ④京师之于诗者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然吾闻杨侯之去

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C.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用“/”划出下面的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道 路 观 者 多 叹 息 泣 下

4.翻译下列句子

(1) 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魏学洢《核舟记》)

5.下面的链接材料出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与《送杨少尹序》都是赠序,但是写作目的迥然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它们的写作目的。

【链接】东阳马生君则,……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杨少尹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的诗题交代了晴雪和暮色这两种所写景物。描绘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图。

B. 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大雪纷飞,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

C. 颔联中“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他的诗风那种清冷。

D. 五、六句在写景上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

2.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闻打暮天钟”并未围绕题目中的“望”字来写,需要删改,你觉得有必要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

(1) 以下是丰子恺先生为鲁迅的一些作品画的插图,请根据画面内容填空:

(1)                   (2)              (3)

①请写出图一中右上角的那个人物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图二中的人物及其所做之事:    ________________

③请写出图三所画内容出自鲁迅的散文:   《______________

(2) 鲁迅先生逝世后,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写了下面这副挽联,请你对这副挽联作简要赏析。

上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下联: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明在阅读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献资料以及鲁迅的作品后,觉得鲁迅的精神与长城精神、保尔的精神有相同之处。你觉得这三种精神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请写出来并具体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唐僧的坐骑白龙马是走在西行路上时间最长的一个,它的性格沉稳,耐得住性子。它曾在宝鸡国勇斗黄袍怪,参与了保护师傅的斗争。

B.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索亚和蓓姬在山洞历险之后,为寻找钱箱,两人二次探险。汤姆的好朋友哈克在得到一大笔钱后,被道格拉斯收为养子。

C. 唐僧师徒取经途中,“见街坊人家,各设一鹅笼,都藏小儿在内……”这是因为比丘国国王上了狐狸精的当,道人所开药引是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

D. 保尔在发电厂当过杂工,在车站食堂当过伙夫,因为哥哥教会了保尔英国式拳击,使他在受到资产阶级公子哥的挑衅时,得以漂亮地反击。

2.因为唐僧忘记向佛祖询问大白赖头鼋的年寿,这老鼋便将师徒四人、白龙马和经书全部扔在了通天河中,构成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所经受的第八十一难。和前八十难相比,这一难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却唯独造成了取经途中的实质性损失。这实质性损失是什么?这情节背后蕴含的哲理又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