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解读黄河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重浊。“号为一石而...

解读黄河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流域每年每平方公里有4000吨土壤被侵蚀,一年坏灭耕地550万亩,却又每年给河口输送泥沙10亿吨,净造国土几十平方公里。年均泥沙筑成宽1米、高1米的墙体,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一倍,是赤道的27倍。

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桀骜不驯。河道任意摆动,宽窄差异几十里;河床或层层掀起,深揭数丈,或无限淤高,悬于城市半空;洪水决口泛滥,纵横凡几十万平方公里,使百万黎庶化为鱼虫,只在昼夜之间。

黄河之于中国,是终年的哭泣流成的河。

无数灾难无数忍耐无数期冀无数挫败,无数莫名的暴躁无数难以诉说的痛苦与忧烦,惊悸与困惑,一直伴着这条河在流淌。掀开阴云密布的眉睫,仰望一次次卷土重来的怒吼。北斗斟满了雷声,绿草和黄金在梦里汹涌。

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

豪饮北风,伫立在高岸。倾听大漠荒原,倾听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倾听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息的声威。苍凉夕阳抚摩傲岸峡谷,抚摩黄河子民青铜质血的肤色。

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

空中的寒星,是谁的眼睛?水面浮动神秘的灯影,地平线撤退到时间与意识的外围,万种声音在裸原的深处悄无声息。黄河钩沉,流星划过。河水击响节拍,一种不可违背的预约。温柔与雄浑弯曲成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谁主持了秋天的全部收获?谁把千秋的史话传诸无穷的后世? 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进溅喧嚣的激流上,站在粗粝蛮野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能割舍一切,不能割舍黄河的品格。那是生命的赞歌,生命的光辉。

一代代黄河人,把血脉喷涌成黄河的血脉,把骨肉凝结成黄河的骨肉。不由分说的狂飙,翻卷出无尽的悲歌。就只为多年以后,儿女们能够如此美丽地在大地上行走:纺织棉花,种植水稻,收割麦子,拉网打鱼,早晨读唐诗,黄昏背宋词,宣纸上泼墨,瓷器上绘画,在江南的雨巷徘徊,在塞北的草原纵马,用醇酒招待客人。用香茶浸泡温情,和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相爱。有一天老死,就埋在河岸随便哪一座山峦。

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

黄河引导了华夏文明的走向。黄河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

当北京猿人出现在周口店时,这条从世界屋脊出发的河,已经走过千里万里,奔流到海不复回。女娲泥绳,先民石器,炎帝百草,黄帝内经,秦汉长城,唐宋诗文……滚滚的波涛圣迹起伏,先哲的薪火源远流长。

把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无数河流连接起来的伟大生命黄河;黄了天黄了地黄了子民肌肤的伟大圣河黄河;一路吟唱一路滋润一路养育的伟大母亲黄河!

千百年来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以诗文、舞乐、绘画、雕塑、建筑。它惊心动魄的急流和宽广安详的波涛,它的凶猛无忌的冲击和漫泛,它的两岸峻拔而多姿多彩的群山,堆积成山的黄土,无边无际的高原,以及同这一切相联系着的爱情和仇怨,生育与死亡,耕耘与荒芜,荣华与枯凋,收获与灾害,和平与战伐,兴盛与衰败,福祉与苦难,创造与毁灭的颂歌和叹息……所有那些肯定将永世不朽的艺术无论多么辉煌,同它比较起来,也只能是一片苍白。

黄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一个民族的史诗。黄河就是一个民族自身。它的生存、成长、繁衍、变迁,它的命运、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同一个民族的生存、成长、繁衍、变迁,一个民族的命运、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连接得如此紧密,互为一体。

    (有删改)

1.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黄河,请按要求补充下面的表格。

解读“结果”

原因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___

__

见证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息的声威;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

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

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进溅喧嚣的激流上,站在粗粝蛮野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

3.本文描写的对象是黄河,而第⑩段写的却是“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以诗文、舞乐、绘画、雕塑、建筑”,有什么作用?

4.联系《黄河颂》一文中的句子,结合文意,谈谈文中的黄河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链接材料: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1.黄河是如此重浊,如此桀骜不驯;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黄河引导了华夏文明的走向,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 2.连用三个“站在……”形成排比句式,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黄皮肤的古老民族在惊涛骇浪中的勇敢顽强及中华民族的生命辉煌,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3.突出黄河厚重的底蕴以及“礼拜”的庄重,与下文“所有那些肯定将永世不朽的艺术无论多么辉煌,同它比较起来,也只是一片苍白”相照应,更加突出作者对黄河的崇敬与赞美。 4.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勇往直前。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第一、六、十二段的句子“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结合与这三句相关的段落来提炼语句即可。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此句连用三个“站在……”,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突出强调了黄皮肤的古老民族在惊涛骇浪中的勇敢顽强及中华民族的生命辉煌,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某班以“爱国”为主题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讲一个爱国人物故事。(4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一首爱国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句爱国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连A都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1)选文出自__________(作者)创作的小说《______________》。

(2)文中A表示的人物是________,这一段烈日酷热的描写侧面体现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目不kuī____园  无xiá____及此  漂白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文中“兀兀穷年”中“穷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沥尽心血”中“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_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⑤王维《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成长路上有花团锦簇,也有断壁残恒垣;有星月漫天,也有狂风骤雨……这一道道风景,让你经历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泪水与汗水……每经历一处风景,你就会拥有一份宝贵的阅历,人生将会多一份精彩。

请以“路上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