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

①恐已_____       ②盲臣敢戏其君乎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臣闻之    B. 如日出之光    C. 复投之    D. 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晚 怎么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闻”“善”等字的释义。常考。 2.A. 臣闻之的“之”解释为:是指示代词。B. 如日出之光的“之”解释为:助词,的。C. 驱之别院的“之”解释为:是指示代词。D. 学而时习之的“之”解释为:是指示代词。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  (2)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

2.《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你选择你认为重要的一句写下来,并翻译句子,最后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查看答案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子规,即杜鹃鸟。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押______韵,韵脚有__________ .

2.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文的“_________”,“插田”照应上文的“______”,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_________气氛。

3.全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诗句默写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

(3)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夏曰: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8)请写出一句告诫我们珍惜时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

(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__________

(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_________照镜子——里外不是人_________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3)《______》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其中《______》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日本求学的一段生活。

(4)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汤显祖。

B. 古代称谓词很多,其中“令爱”指别人的女儿,“令妹”指别人的妹妹,“高足”指自己有才华的学生,“泰山”指岳父。

C. “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称呼别人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 “令堂”这样的称呼。

D. 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战争,“手足”代兄弟,“桃李”代学生,“鸿雁”代书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