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
(3)恐已暮矣(_________)
(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 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 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景中含情,全诗使人感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
2.本诗诗眼是什么,结合后两句诗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体会下面一段话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回答文后问题。
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说:“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
(1)老师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话里的意思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修改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修改:把“改进”换为“提高”)
B. 秋天的中山是美丽的季节。(修改:把“秋天的中山”改为“中山的秋天”)
C. 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修改:把“否”字去掉)
D. 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修改:把“关于”去掉)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啊!黄河!你一泄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 在这危急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扭转了局势。
C. 老师历尽心血地教导学生,从没一丝怨言。
D. 他想说什么, 但梗住了, 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B.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春秋时期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 《最后一课》是由法国作家都德写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起因、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