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双脚,两兄弟 30年前的一个秋日,8岁的李永和第一次踏进学校的大门。他上楼时,...

一双脚,两兄弟

30年前的一个秋日,8岁的李永和第一次踏进学校的大门。他上楼时,看到一个小男孩背着大书包,手抓着楼梯扶手,吃力地向上爬。这个男孩就是窦晓伟。热心的李永和连忙伸出双手搀扶着窦晓伟爬楼梯,一问,两人竟是同班同学。后来,他们又被安排为同桌。李永和了解到窦晓伟患有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必须依靠外力支撑才能勉强走路……窦晓伟的不幸让李永和心里充满了同情,他拍着小胸脯向窦晓伟保证:“别怕,以后我帮你!”

随着年龄增长,窦晓伟逐渐增加的身高和体重让病情不断加重,走路更艰难了。李永和开始背着窦晓伟上楼,他的一双脚便成了他和窦晓伟共用的一双脚。小学毕业后,窦晓伟和李永和进入同一所中学的同一个班级。为了方便照顾窦晓伟,李永和主动向老师提出和窦晓伟同桌。初二时,窦晓伟的哥哥去外地上大学了,接送窦晓伟上下学成了家里的一个难题,窦家父母如果要接送照顾他就得有一个人辞职,而窘迫的家境又不允许他们这么做,他们决定不让窦晓伟读书了。窦晓伟3天没来学校,李永和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对窦晓伟的父母说:“叔、婶,就让我接送晓伟,他不能不去上学。”看着眼前这个已有些小男子汉样子的少年,窦晓伟的父亲流着泪搂住了李永和……

就这样,每天李永和大早便绕道去接窦晓伟上学。一个冬天的早晨,李永和发烧了,但想到窦晓伟还在等他,李永和强撑着出门了。校园里,背着窦晓伟的李永和,头昏昏沉沉地,突然脚下一滑向前面摔去。为了保护背上的窦晓伟,他硬是稳住上身,让自己的膝盖狠狠地跪在雪地上,背上的窦晓伟滑下来,没有伤到。看着李永和被划伤的手掌,窦晓伟想要扶起李永和,却怎么都用不上力,他流着泪砸自己的腿,李永和一把抓住他,说:“晓伟,我们兄弟间用这样?”

初中毕业后,窦晓伟和李永和相约一起考入平顶山市一中高中部。高三那年,一中搬到了市郊,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必须住校。窦晓伟的父母不想再麻烦李永和,但李永和的执拗又一次赢了他们:“叔、婶,什么都别说了,晓伟就交给我,你们放心吧!”从那以后,李永和真的成为了窦晓伟的双脚:背他去教室,背他去食堂,背他回宿舍……

高考时,两人如愿一起考进了洛阳医专平顶山分校临床医学专业。3年的大学生活,李永和与窦晓伟都成了对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业后,他们在市里开了一家“伟和门诊部”。在两人的努力下,门诊业务不断拓展,效益越来越好。后来,他们一起买了一辆车,李永和每天驾车接送窦晓伟上下班。

如今,李永和与窦晓伟已经一起走过了30年,也各自成了家,两个家庭亲如一家。30年来,李永和早已经把晓伟当成了自己的家人。窦晓伟说:“这些年,他为我做的,我还他什么都还不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生活,不辜负我们一起走过的这30年,他是我的亲人。”

一双脚,两兄弟,30年,让一段兄弟情熠熠生辉,无比动人。

(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22期)

1.本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文章标题“一双脚,两兄弟”有怎样的含义?

3.文中画线处改为“背他去教室、食堂、宿舍……”好不好?为什么?

4.阅读本文后,你觉得李永和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1.讲述了李永和坚持30年对窦晓伟进行无私帮助和照顾的故事。 2.李永和的一双脚支撑起了他和窦晓伟两人的生活,也使两人间形成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3.不好。因为原句多次运用“背他”可以突出“背”的艰辛。 4.李永和是一个热心助人、注重情义的人。言之成理皆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文章的主人公是李永和,主要事件为“多年无私照顾窦晓伟”,可以据此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一双脚”指的是李永和用自己的一双脚帮助窦晓伟,“两兄弟”指的是他们两个因此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 3.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画线句子连用三个“背他”,增强了语势,也体现出李永和的辛苦。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为了方便照顾窦晓伟,李永和主动向老师提出和窦晓伟同桌”“就让我接送晓伟,他不能不去上学”可知李永和的热心;从“背他去教室,背他去食堂,背他回宿舍”“李永和与窦晓伟已经一起走过了30年,也各自成了家,两个家庭亲如一家”可知李永和重情重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描画儿。

B. 选文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含蓄而深刻的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C. 选文全文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思想也有深层含义,实是指作者的童真童趣的一去不复返。

D. 三味书屋的先生以老式的方法教育学生,作者表示对老师的批判和谴责。

2.文中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渊博,但有时古板固执。

B. 非常严厉,不受学生喜欢。

C. 教学认真,不断变化教学方法。

D. 读书投入,不太束缚也不爱体罚学生。

3.童年生活是让人回味的,请你概括文中“我”的童年生活,并结合你的童年,说说看法。

 

查看答案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皇帝自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濂与客饮 (曾经)

B. 濂具以 (实际)

C. 善者与臣(交朋友)

D. 其不善者不能 (聪明)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3.联系《送东阳马生序》,说说宋濂在读书和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遇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又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方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有剩骨  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两狼并驱如 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狼其中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其一犬坐于前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B. 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

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C.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 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清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六一”节,许多年轻人因为已经长大,也玩起了滚铁环等传统游戏,以此怀念童年。

B. 深深眷恋家乡南京的朱先生,在网上听到歌曲《锦上南京》,留下了亲切美好的印象。

C.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公益大型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各界知名爱心人士出席仪式。

D. 端午节前夕,许多厂家推出了物美价廉的节日礼盒,来满足消费者馈赠亲友的需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