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B.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声嘶力竭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C.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有条不紊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D. 《敬业与乐业》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无中生有造出来的。

 

A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B项有误,“声嘶力竭”指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与此处的语境不符;C项“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此处应该用“十拿九稳”;D项“无中生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用在这里不恰当。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丕如其言,以大簏载(zài)绢入。使者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愈恶之。

B. 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tān)塌破败,只剩断壁残(yuán)埋没于蓬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他这一作 ,一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C. 于是一幕从来没有演出过的残酷的求生悲剧就开始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 bǒ)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托着垂死的躯壳( ké),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

D. 为了割下这颗生满(qiú)须的大头子(guì)手贴近它做成陷,切所有的静脉动脉。

 

查看答案

如果你的内心住着太阳,就算外面风雨大作,心中依然有阳光普照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晴天,有的人的晴天源自乐观,有的人的晴天源自信念,有的人的晴天源自热爱……那么,你呢?

请以“我有一片晴天”为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③书写工整规范;④文中请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丁立梅的《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恩赐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诗经》,立马被那些好听的“歌谣”迷上。野外总是天高地阔的,我一会儿化身为那只在河之洲的斑鸠,一会儿又变身为采葛的女子,岁月绵远,天地皆好。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世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

⑤读书却使我的内心,慢慢的,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了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而去。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的,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我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我身边许久,我也没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也没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迷恋,也没想过自己日后会走上写作的路,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突然收到一份礼物,是一本《诗经译注》,岳麓书社出版的,单价七块六毛,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询似的看他,他却无甚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的,吐着芬芳。

⑾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都在。每当我的眼光抚过它时,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管理员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B. 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子照应了开头和标题,收束全文。

C. 本文极力描写阅览室管理员的表情严肃、说话语调冰冷,主要是还原生活的真实,让读者

读起来更真切。

D. 文题中的“花”,不单纯指自然界的花,也指美好的事物、温暖的情感。

4.请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在写法上的特点和写作意图。

 

查看答案

 阅读向贤彪的涵养绿色的心态》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的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着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朱自清这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不时勾起人们对绿色的想象。

②绿色,象征生命,充满希望。向往和追求绿色,是生命的本能。据说,有人从青藏高原下来,第一个动作就是跪拜和拥抱大树。栽树与读书并列,也是古人钟爱的事情。种树,是为了绿化山川,沐浴花香;读书,是为了绿化心灵,浸润书香。提起“张飞柏”“左公柳”“焦桐”等,后人无不称道先贤的善举功德。福建仙游有个百松村,村西南山谷有一条长达4公里的古驿道,两侧夹峙着400多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松,史载为蔡襄省亲所植,由此家乡人世代传颂。史上那些倡导种树之人,不仅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也将自己种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③“没有任何石头可以打碎的镜子,没有任何风雨和尘埃可以模糊它常新的镜面。”梭罗如此形容他眼中的瓦尔登湖。19世纪40年代,这位“风雪和风雨的观察员”自带一把斧子,只身走进荒无人烟的瓦尔登湖,仅花费29.1美元材料费,便建起了一个栖身的小木屋,开始了长达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居生活。“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生活太奢侈了,既累了自己,也“累”了自然生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梭罗的话提醒我们,绿色才是生命的原色,简朴才是生活的本真。

④今天,人们对绿的渴望和追求,比以往更加强烈。从绿色餐饮到绿色出行,从绿色指标到绿色发展,从绿色交往到绿色社会生态,表明了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态和绿色生活的向往,更体现出人们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在组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诸多要素中,这样的绿色,无疑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因此,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界的绿,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生态的绿,不是可有可无的环境,而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⑤跟修复自然生态一样,营造山清水秀的社会生态,绝非朝夕之功,尤需人人参与、共同努力。一边抱怨环境脏乱差,一边随手乱扔垃圾;问题都是别人的,自己总是不幸的……如果抱有如此心态,生态环境永远好不起来。社会生态,人人居于其中,每个人都成为他人的环境。惟有从检视自身、从“我”做起,推己及人、坚守正道,方能让良好社会生态回归身边。

⑥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一个细节令人难忘:每位运动员入场时,都会取一粒种子种在装有土壤的小盒子里。绿色代表着环境,也寓意着发展与和平、未来和希望。涵养绿色心态,常存善念之心,必结善行之果。走近绿色、拥抱绿色、融入绿色,让我们将纯净的“种子”播撒在心间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两句中“绿”的含义。

(1)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人们对绿的渴望和追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涵养绿色的心态。

 

查看答案

阅读丹丘生的奇招击退红潮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 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 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 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