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今年1月,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

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今年1月,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愤怒申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B. 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见报后,立即引起满城风雨,一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C. 在激烈的辩论场上,正方第四辩表现出色,屡次在关键时刻妙手回春,扭转局面,为本队的获胜作出了主要贡献

D. MH370失联后的搜寻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能够证实的准确信息少之又少,关键信息的缺失导致飞机去向的判断不明。这怎能不叫人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和歇后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C项运用不恰当,妙手回春比喻医生医术高明,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殒落  湛蓝   迫不急待  世外桃园    B. 烦燥  矗立   虚无飘渺  自出心裁

C. 狼籍  布署   因地治宜  名副其实    D. 宣泄  汲取   赏心悦目  眼花缭乱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辈(háng)      宿(sù)        然开朗(huó)        巧妙绝(lǔn )

B. 蹒跚(pán)      隔(jiàn)      咬文嚼(jiáo)字       然自乐(yí)

C. (xī)        (hé)        忍俊不(jīn)         陌交通(qiān)

D. (guàn)     (jiáo)       费苦心(shà)        无人问津(jīng)

 

查看答案

下面两题,请选做一题。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本来我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本来我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

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题目:本来我可以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爬山虎

和春天一起发芽的

除了三月就是爬山虎

爬山虎是最富个性的植物和种族

看它柔嫩的藤蔓,透红的卷须

无论风雨,无论云雾

眼睛总是盯着前方

不需云梯,不要缆索

总是横着肩膀向上,不停半步

攀登,攀登,攀登

仿佛攀登就是它生活的全部

是要腾上九天剪取云霞

是要蹿上夜空采摘珍珠

——摘自李瑛《春天的故事《组诗》》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

(4)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5)文中不得 出现考生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分

18.91分

98.85分

 

2012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076个

8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 44万人

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释: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1.根据材料一,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

3.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B. 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C. 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缺少精神追求与享受。

D. 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4.试分析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读完上述文字,关于阅读,请你给下列对象一些建议。

如果对父母,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老师,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政府,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萨拉的心在颤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爸爸,你还好吧?”

“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结局)

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1)她紧张地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2)萨拉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4.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