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什么抱负?
2.请对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令①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②。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③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④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 ①令:指商鞅为秦孝公变更法度制定的命令。②金:古代货币单位。③卫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后因得封商地十五邑,所以又名商鞅。④傅:师傅,指辅佐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这里指古代保育、辅导贵族子女的老年男子。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衣食所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B. 小大之狱/辍耕之垄上
C. 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战于长勺
D. 以明不欺/晦明变化者
2.下面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 能徙者/予/五十金。
D. 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3.下面有关两篇文章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B. 【乙】文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直接处罚了国君的继承人——太子,从而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C. 【甲】【乙】两文虽然内容不同,但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治理国家必须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D. 【甲】【乙】两文都突出了人物的“远谋”,在曹刿看来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便是如此。
4.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本文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A. 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或曰文字语言。
B. 文字语言改造了人也改造了世界,文字语言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
C. 文字语言仍是整个人类社会思想感情的主要交流方式。
D. 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并非完全自生的,是由他掌握的语言和特点塑造而成的。
文段中作者举《红楼梦》和《资本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 )
A. 文字语言是在手势语和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 在口头语言的形式下不可能产生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的作品。
C. 曹雪芹和马克思分别是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杰出代表。
D. 文字语言为思想和感情变得更严密更细致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文段中加点的“这种看法”指的是什么?( )
A. 文字,把语言变得更加严密也更加细致。
B. 文字,使人的思想和感情变得更严密更细致。
C. 先有严密的思想和细致的感情,然后才有严密细致的语言。
D. 先有文字语言的严密和细致化的巨大潜能,思想感情才变得严密细致起来。
下列有关名著《朝花夕拾》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B. 《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一些生活片段。
C.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重要的经历。
D.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春庙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