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材料一】对某中学150名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统计 用途 玩游戏听歌 攀比 发...

【材料一】对某中学150名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统计

用途

玩游戏听歌

攀比

发短信聊天

便于和父母联系

问同学作业

所占比例

38%

20%

39%

2%

1%

 

 

【材料二】据了解,某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一种时尚。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任美琴代表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

1.请用一句话提取上述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据统计,80%以上的老师和家长认为中学生不应带手机进入校园。针对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发表你的看法。(50字以内)

 

1.中学生使用手机不当的行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而且大家普遍认为应禁止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意对即可) 2.看法,(可赞同,也可不赞同)结合实际说理由。 示例:赞同的:我赞同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后就无心上课或上课的时候经常分神,会给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赞同的:我不赞同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可以在课余时间听听歌,放松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可知,大部分中学生使用手机是为了娱乐和聊天;根据材料二可知,大家都认为应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园。据此可提炼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一定要明确表达的目的,主题要鲜明,语意要连续,针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语气,如果是劝说要注意委婉,不能过于生硬。本题所持的观点应是赞同老师和家长的意义,因为学生带手机入校园会严重分心,从而对学习和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们是两条兀自流了多年的河

范泽木

①他是我同母异父的弟弟,比我小十岁。他出生时,肉嘟嘟的,闭着眼睛,不是睡觉就是钻到母亲怀里喝奶。我兴奋地抱起他,他居然哇哇大哭起来。我觉得索然无味,吃过饭就回到外婆家。

②再次见到他已经是第二年寒假。母亲带他到外婆家小住。有一回我在吃西瓜,他叫我帮他拿块西瓜,我说你自己拿。他突然将我手中的西瓜拍落,随即又拿起桌上的西瓜朝我砸过来。他居然力大无比,且扔得精准无比。西瓜狠狠地击中我的左眼,我顿时眼冒金星。我火冒三丈,也拿起西瓜朝他扔去。我用力很猛,但没准备扔中他。可他却躲闪着低下头来。于是西瓜正中他鼻子。我承认确实用力过猛了,他顿时鼻血直流,哭号不止。那一次,母亲给了我一个耳光。我大吼:“街坊邻居哪个不说他吵的,有这么吵的小孩吗?”母亲颤抖着说:“他是你弟弟,你都这样对他,别人怎会对他好?”

③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看着滴在地上的鼻血,我想跑过去安慰他,抱抱他,但最后还是沉默着倔强地走出门口。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我没有与他通电话,也没和他见面。我很少对人说起他,我们像两条永无交汇的河流,兀自流淌。

④他读初二的第二个学期。

    ⑤“你快来学校一趟吧,你弟弟把别人打伤了。”我顾不得向单位请假便跑到他学校。他站在办公室,脸上红一块紫一块,想必是打架的后果。我气急败坏地问他:“你怎么可以打架呢?”他双手摸着裤管,一声不吭。我买了些水果,和他一起去同学家道歉。他站在同学家里,像块石头一动不动。我推了推他道:“你把人家打伤了,快道歉啊。”他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依然一声不响。我喊道:“你到底道歉不道歉?”他红着眼睛,眼眶里马上聚集了泪水。“他说你写的书是垃圾!”说完后,他失声大哭起来。他可怜巴巴地抽噎着,瘦弱的肩膀频频抖动。我愣了半晌,鼻子一酸,再也说不出话。

⑥他读高一那年秋天,我带他与他的一些同学去安顶山野炊。在山脚驻了车后,我们挑着东西上山。吃过午饭后,他的同学们回家了,我与他在山道上闲逛。不久后,空中突然乌云滚滚,厚重的雨云几乎要擦到我的额头。他带了伞,我却没有任何雨具。他夺过我挑着的炊具说:“你快跑到车上等我,我有雨伞,我来挑。”我说:“我挑,下山要不了几分钟。”他倔强地说:“没必要两个人一起淋,你快到车上等我。”他此刻像极了我,带有不容拒绝的意味。我一路飞奔,终于在大雨来临前跑上车。大雨紧接着我的脚步而来,那雨如泼如倒,使我根本看不见 十米外的情形。过了十多分钟,我看到他的身影朝我移来。他皱着眉,眯着眼,挑着炊具一路小跑。雨伞像小花一样随风摇摆,他早已浑身湿透。

⑦我突然泣不成声,眼泪如大雨蒙住车窗一般蒙着我的眼。我和弟弟,像两条河流,在历经许多曲折后终于一起奔流。

1.文中叙述了与弟弟相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他夺过我挑着的炊具说:“你快跑到车上等我,我有雨伞,我来挑。”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段和第段画线句分别有什么含义。

4.说说标题“我们是两条兀自流了多年的河”的妙处。

 

查看答案

【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③。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遗:留下。行室:俗称“窝棚”。②顾:然而,可是。③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恐前后受其_________

(2) 以诱敌_________

(3) 以带___________

(4) 直不能屈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甲乙两文中的情节都围绕屠夫和狼的斗争展开,都突出了屠夫的_____________甲文后面还有一段作者对此故事的评论,这段评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乙文中屠户对狼的进攻采取的反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极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B.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自己的双手把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C.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通过童年的经历感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艰难险阻时,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大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D. 《诫子书》是刘备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刘禅的一封家书,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书中。诫,是劝诫的意思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项是(      )

A. 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B. 他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然而他不肯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

C. 这并不是预期的结果,因为这与前期的研究大相径庭

D. 傍晚时分,探险队员们在不毛之地搭起了帐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华经典诗文是个广袤、深邃、xuàn(   丽多彩的世界。这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甲】_________(A.娴雅文静  B.闲淡宁静),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恢弘壮阔。她如甘霖【乙】_________(A.滋润  B.滋长)着干的心田,如花朵点缀了寂寞的生活。走进这个世界,我们能提高高尚的情操,诗化多彩的生活。同学们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传承华夏文明。历时两个月的连云港市中学生中华经典诗文群体朗诵大赛,把连云港市的振兴阅读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①xuàn__________     ②干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填序号)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为该校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