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①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汉,留武汉工作...

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①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汉,留武汉工作,结婚,生了我。他的奋斗,换来了理想的大学合适的职业和幸福的家庭。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

②我仍记得,父亲接我放学后带我直奔前往开封的列车,夜色如墨,列车摇晃着我疲倦的神经,懵懂的我从未读懂过父亲那晚的表情,他一直看着窗外,眼里似乎闪烁着什么,但不是眼泪,是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火车哀鸣着停止了摇晃,我从父亲的怀里惺忪醒来,又是一段颠簸的汽车行程后,父亲拽着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赶往乡村,黄河的风凉湿了父亲的手心。

③沉沉夜色,静默村庄,木门一开,黑漆漆的夜色瞬间被老屋里的灯光穿透,我有些晕眩,模糊的视线里烟雾缭绕,纸钱的火苗摇摆在黑红的棺材前,父亲嚎啕着,跪地不起……

④那时的我的确太小,奶奶去世,我竟没有一滴眼泪。长大了一点儿,我才明白,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别,心有多么痛。对于父亲也是,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人走了,并且是永远地走了……

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现在我知道,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恐慌:他也许在奶奶身上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⑦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慢慢的鞠了个躬,缓缓坐下,然后静静地注视着照片。良久,父亲看着我,轻轻地说:“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⑧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没机会了。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的?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⑨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一切?也许最深的母子之情只能属于童年,因为那时,孩子一无所有。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离家后,天下将会有多少老无所依的父母。

⑩父亲那眼神中,也许还有责任。父亲的母亲已经将全部交给父亲,我懂得有一天,父亲也会将全部交给我,虽然我极不愿那一天的到来。但我知道,这个轮回终会由我接下去!

那晚,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我和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害怕失去的,不只是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孩子。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孩子也会离家的。

父亲一直在弥补,他总是一有时间就带我和母亲回开封看看,摇晃的火车不再让我疲倦,如墨的夜色早已被家的灯光照耀的温暖、明媚!父亲总是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总是握着母亲还未衰老的手,渐渐意识到:该轮到我了!

(作者:马家越 选自《读者》2012第11期)

1.通读全文,你认为文中“我”所领悟到的父亲表情和眼神中的“难于言说”的情感包括哪些?

2.7段划线句子运用何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请品析第8段划线的句子

4.春晚一曲《常回家看看》温暖了万千家庭;也有人说,父母、子女之间,身体与身体的距离不等于心灵与心灵的距离。读完上文,请结合你和父母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1.⑴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母亲永远的走了,父亲深深为深爱的母亲离别而心痛。 ⑵意识到有一天自己也像母亲一样,没有儿子在身边。 ⑶遗憾自己没来得及报答母亲。 ⑷意识到承当起母亲留下来的责任。 2.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奶奶深深的思念、没有好好报答甚至曾经让奶奶生气的愧疚。 3.这一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疑问的句式,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层层深入对父亲没机会报答奶奶这类现象进行了评价思考。表达了这样深刻的思想:人们都追求的出外闯荡干出大事业再衣锦还乡,但这样的抱负比起父母亲守侯盼望游子的亲情,简直微不足道;而且让人悲哀的是,很多父母是看不到孩子成功的那一天就离开了人间的。作者对我们在成功与亲情之间的选择进行了反思,表达了无奈的质疑。 4.儿行千里母担忧,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子女之间虽然身体与身体的距离,不等于心灵的距离,甚至空间距离越发增加了心灵的贴近。但是,远离毕竟违背了父母希望儿女绕膝的亲情需要,毕竟牺牲了父母对天伦之乐的享受,毕竟造成了父母对远方游子的牵挂担忧。再说,做儿女的如果心灵没有距离,哪里会舍得让自己的父母思念儿女呢?如果能够身体无距离的生活在一起却拒绝了,那么这是心灵没有距离吗?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小弗朗士把韩麦尔先生称为“可怜的人”,为什么?

2.请理解“钟声”、“号声”的意思,以及在句中的作用。

3.文章结尾韩麦尔先生只用了个手势来宣布散学,为什么不讲一段慷慨激昂的话呢?

 

查看答案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1)文学常识,选出错误的选项______

A.《回忆鲁迅先生出自萧红之手其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回忆鲁迅先生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形象。

B.《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和感人至深的爱国志士形象。

C.《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民歌》,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北宋的司马光写的编年体通史

(2)文言文中的称谓很丰富,下列称谓不正确的项是_______

A. 卿今当涂掌事卿:你,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B.孤常读书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阿是词头,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昵称)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3)名著阅读

他病倒了,在小店躺了三天,在说胡话和梦话时道出了他与_______的关系,它被叫做________祥子向原来租车的________车厂走去。车厂的老板_______年轻时干过一切能干的坏事。他租金贵,但可以让员工住。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象作着个梦,又象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A.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联系“被军阀抢劫、被孙侦探敲诈”等情节,说说“他”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无法生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极言军旅生活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尼泊尔地震牵动全球人的心。灾难发生后,国际红十字会救援人员十分火急地奔赴灾区,此时可以用《木兰诗》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 ”形容最恰当。

《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写出连续两句写黄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走进语文“大观园”,我邂逅了并非妇_______皆知而是鲜为人知的的邓稼先,认识了做事qiè_____而不舍的闻一多,看到了黄河惊涛澎pài______的气势,还感受到了端木蕻良对关东原野的zhì_____痛的热爱……这一切,让我多么沉迷,多么难忘啊!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作文

(1)题目:我不再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填孤独、自卑、天真、害羞、等待、贪玩、空想、贫穷、想爸爸、赶时髦、拥有宁静、相信眼泪、低人一等、放纵自己……写成一篇不少于600的文章。.

(2)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思、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 

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

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在倾听中成长.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文章不能离开话题范围;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