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 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 2014年4月)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

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1.中心论点: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2.要紧扣“创造力下降”“注意力分散”“亲情淡薄”三个要点作答) 3.①想戒掉“电子瘾”;②可遇不可求;不是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中心论点和理解论证思路.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者文首或者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仔细分析本文的内容,结合题目,论点应该是题目“谨防数字化痴呆症”.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阅读全文,了解内容,论证思路为:首先,引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数字化痴呆症的危害;最后,指出怎样克服数字化痴呆症.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句子的含义即可.结合这句话的意思,从中可知,这句话列举数字化痴呆症的具体表现来论证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找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然后代入,确定是否正确.结合上文的内容,要紧扣“创造力下降”“注意力分散”“亲情淡薄”三个要点作答。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主要意思,边读边思考.第一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来了解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的原因是:想戒掉“电子瘾”;可遇不可求.第二问:不是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5.试题分析: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用第一人称来写,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行甚远__________          (2)恐前后受其__________

(3)其一坐于前__________       (4)一狼其中__________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    令嗥

B. 目似瞑,意暇    仓皇

C. 狼不敢          跑号如

D. 数十步        一狼径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 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 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 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 wú):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综合探究。

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请根据这个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卡通漫画

112

56%

时文杂志

32

16%

网络小说

30

15%

文学名著

26

13%

 

⑴从统计表中数据,你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你对同学们的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有人说现在看电子类书籍方便,不需要再买纸质书看了,你怎么看?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看了他的表演,我们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B. 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C. 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D. 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再发生。

 

查看答案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小偷看到警察过来,立即惊慌失措

B. 我们做事要专心,不能见异思迁

C. 看到好朋友王明来访,他心旷神怡,高兴万分!

D. 我们老师非常和蔼可亲,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