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学书漫谈
莫言
我记得六十年代初上小学时,学校里有“写仿”这门课程的,每周两节。老师先教我们握笔的方法,然后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字帖,让我们将封窗纸蒙在上边摹写。讲到握笔方法,我又想到我父亲讲过的故事,说我先祖教孩子写字,经常悄悄地走到正写字的孩子身后,猛力拔笔,如能拔出,即予重罚。也就是说:写字时要牢牢地将笔捏住。后来我观察过名家写字,发现他们也并没有那样用力地捏笔,可见书法教育中也有许多误区。那时只要上“写仿”课,我们的脸上和手上都会抹满墨渍,放学时街上的大人都会说:看,今日又“写仿”了。“文革”一开始,书法课就取消了。尽管我统共也没上几节书法课,但今日回忆起来还是印象深刻。也可以说,后来我之所以还能拿起毛笔写字,与童年时期这几节书法课是有关系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里让学生抄大字报,每天规定要抄出一定的字数来。这自然是一件很荒诞的事,但多少也有些正面的效应,那就是逼着我们用毛笔写字。我后来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时结识了一个毛笔字写得很好的人。每到春节,大家都买来红纸,请他写对联。他写对联时,围观者赞不绝口。他说他的字就是“文革”时抄大字报练出来的。
我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时,有一天厂门口新换了一幅标牌,牌上的大字,是我们县最著名的书法家所写。此人姓邹,在县文化馆工作。他们家上溯三代都是写字的,并且自创了一种优美简练的书体,扁而欹斜,据说是从隶书化来,但似乎又吸收了魏碑的风骨。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县的公文告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牌匾,几乎都出自邹氏之手。当时,听着人们关于邹氏书法的议论,心中非常羡慕。我确有过当一名书法家的梦想,但在农村那种条件下,即便有恒心大志,真要练字,也不容易。
许多年后,我成了作家,经常外出参加一些活动,人们错以为作家都可以挥毫泼墨,总是热心地准备好文房四宝,但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不敢动手。偶尔有几个手上有点功夫的作家捉笔题词,赢得掌声,又令我羡慕不已。我甚至想,何时下决心,拿出半年时间,啥都不干,天天练字,总可以练到像用硬笔一样自如地使用毛笔吧?
2004年底,我要去日本北海道访问,想不出带什么礼物。正好有教育部两个朋友在我家玩,我请他们帮我找书法家写几幅字送给日本朋友。他们说,你何不自己写?第二天他们就送来了纸、笔、墨、砚,后来又给我送来了图章、印泥,一应家伙俱全,就这样写了起来。我没拜师,也没临过碑帖,偶尔有兴,便在饭桌上铺一块小毡子开写。经常是心里想得很好,但写出来的字丑陋无比。后来有一天,突然想,都说我的字是用毛笔写的钢笔字,原因是钢笔用了几十年,手上的感觉改不了了。既如此,何不用左手写写看?试了几次,果然有点意思,于是就这样用左手写了起来。用左手写过一段,再改回用右手,竟然感到右手的字也有了些微的变化。
我这辈子成不了书法家,但对书法的热爱肯定会伴我终生。写字确实有迷人之处,写久了上瘾,见到了纸笔手就痒。应该说,喜欢写字是高雅的爱好,而且,因为爱写字,自然也就留心这方面的事,见到这方面的文章就读,见到这方面的书就买,即便外出旅游,见到写得有味道的牌匾,也会多看几眼,并在心中暗自揣摸。因书法而读文读诗读联,自然也能增添一些文史知识。而且,有了一些这方面的修养,也就多了几分理解古人的可能性。一个用毛笔写字的人与另一个用毛笔写字的人,大概会更容易沟通吧。
在当今这个电脑时代,多数人已经连钢笔都不用了,遑论毛笔。当然十指在键盘上翻飞也是一种技艺,但这种技艺所产生的是电脑屏幕上的标准字体。许多人已经提笔忘字。能够充分表达个性,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具有审美功能的书法已经成为少数人的爱好,据说正在申请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门艺术,到了需要申报遗产的时候,也就岌岌可危了。我想,毛笔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养成方式,更是一种审美的训练。计算机要学,不学不能与世界同步;毛笔书法也要学,不学不能很好地传承中华文明。计算机要从娃娃学起,书法也应从娃娃学起。让孩子们抹在手上脸上一点墨汁,沾一点纸墨的香气,是多可爱的现象啊。纸和墨的香气是醉人的、养人的,让孩子们嗅嗅,可以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话是这么说,但要想恢复到以前那种时代显然是梦想。我这篇文章,不过是根据自己的一些经历,谈一点我对书法的理解,难免惹方家笑话。没有关系,多一点我这样的书法爱好者,基本上是好事。
我斗胆地说几句: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是一个不错的诗文联句的创作者,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写“天道酬勤”“厚德载物”,只抄录唐诗宋词,而写不出一首基本中规中矩的诗词,编不出一副大体工整的对联,这样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个写字匠,无论如何自吹自擂、无论头上有多少名衔,那也不能让人服气。连我这样低级的业余爱好者都不服气,那真正的书法家更会嗤之以鼻。
2009年春节,我在故乡高密。前文提到过的那个书法世家的后人,找我要字。我这人皮厚胆大,明知是班门弄斧,但还是编了两句写给他:“三代翰墨龙凤体,万家门户邹氏书”。据说他拿回家给他父亲看了。那老书法家观看良久,感叹道:好墨!好纸!人们将老书法家的话传给我。我听后,目眩良久。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7日,有删改)
1.文章记叙了作者学习毛笔书法艺术的种种感悟。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学习毛笔书法的经过。
上小学时,通过“写仿”这门课摹写字帖→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我”注定成不了书法家,但“我”对书法的热爱注定是一生的。
2.为什么“我”有过当一名书法家的梦想且一生都热爱书法?
3.欣赏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情感态度。
4.阅读全文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对书法的现状有什么样的看法?请概述。
5.联系本文内容,说说你在练习毛笔或钢笔字时应该怎样做?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
(4)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
(6)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右。
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出寺登滕王阁,阁壮丽,下瞰江渚,时春阴未霁①,沙鸥风帆,远近点缀。抚栏歌王勃诗,不知今世在唐宋后。阁之前旁列六碑。自勃以下②,文辞俱在,然无唐宋书。予谓良溪曰:“古之远览者必高据,故群于物者③为物所蔽,身不离垢④,欲抱出尘之见⑤难矣。盍⑥乘城而往乎?”良溪曰:“善。”乃登章江门北,而西北隅有台榭,曰“偰家楼”,自窗户视西山,婉挺秀特,适当其中,较阁之景过之。城外民居落落⑦无街,相与静坐,吟咏久之。
(选自罗洪先《游洪都记》,有删节)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②以下:以来。③群于物者:混居尘世的人。④身不离垢:摆脱不了世俗。⑤出尘之见:超出世俗的见解。⑥盍:何不。⑦落落:稀疏。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寺/登滕王阁
B. 抚栏歌/王勃诗
C. 自窗户/视西山
D. 较阁之景/过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瞰(__________) (2)乘(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故群于物者为物所蔽,身不离垢,欲抱出尘之见难矣。
4.为什么作者吟诵王勃的诗,却会有“不知今世在唐宋后”的感受。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馀干①旅宿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②,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馀(yú)干:唐代饶州馀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馀,即余。②迥(jiǒng):高远的样子。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独自在旅社门外伫立凝望,展现了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
B. 颔联写暮色渐深,这冷清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
C. 颈联写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幕降临,月亮正从那水边的渡口冉冉升起。
D. 从诗中“青枫霜叶稀”可以看出古诗所体现的时间是冬季。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凄凉的自然景色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
B. “闭”字冷酷地将诗人的希望浇灭。“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落寞。
C. 全诗按照方位顺序描写了日幕后的凄凉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
D. 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情融合到环境中,意蕴深厚,感情绵长。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伙伴的眼睛里……”欢快的歌声传到了每 一个人的心坎里。
②此时,他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每一个细胞都苏醒了。
③这是属于春天的歌,这是为春天而唱的赞歌!
④看,那边好热闹啊,有的在放风筝,欢快地跑啊跳啊;有的悠闲地在小径上散步,欣赏着鲜花绿草;还有的在草地上荡秋千。
⑤最高兴的,莫过于春天的人,盼望了一个漫长冬天的人们啊,千呼万唤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A. ⑤①②③④ B. ①⑤②④③ C. ⑤②④①③ D. ①②④⑤③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江西多地区将完善和出台措施鼓励客运企业加快客运车辆租赁和网络约车平台建设。
B. 中国灾害性天气开始“十面霾伏”,如何治理雾霾已经引起全民的持续关注。
C. 作为中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很重要,课本外的知识同样精彩,所以我们要加倍重视它。
D. 学校十月一日的文艺汇演活动,届时将邀请许多明星,这一消息使全校师生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