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 葛亚夫 ①冬天,时间也怕冷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

葛亚夫

①冬天,时间也怕冷吧?也就眯瞪一会儿眼,身子骨还没舒展开,天就黑了。 

②那时,生活时光般清贫,三餐都经常爽约,更别提娱乐了。天一黑,我就被赶上床。起初,父亲还讲些故事,但很快他就睡着了。我饥肠辘辘,辗转反侧,眼巴巴地向窗外看。

③“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人饥志短,这句民谚,我只记住了后半句。往往,雪没盼到,我就枕着梦里的馒头睡去。半夜被撑醒,才发现是尿憋的,跑到门口,冲着雪地一通“扫射”,又匆忙钻回被窝,期望重温旧梦——把没吃完的馒头吃完。 

④或许太冷、太饿,面对一场雪,我从没想过像孙康映雪读书,只想着梦里梦外的馒头。

⑤我从来就不是个好学生,贪嘴,贪玩,学习三心二意。父亲对我的期望,也一直徘徊在零度左右。初二时,因恶作剧,班主任骂我烂泥扶不上墙,无可救药。我辩驳:烂泥也是你教的,你也就会打人骂人……老师恼羞成怒,要打我。我跑为上策,潇洒地扬长而去。 

⑥寒风肆虐,雪花猖獗。一场风雪,从荒野刮到我内心。我瑟缩着往家走。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回到家,父亲竟没打骂我,只是问:想不想上了?我嗫嚅道:想。父亲让我换双干棉鞋,便带我去找班主任。 

⑦班主任不在家。雪很大,也不知是否回来。父亲看看天,看看我:就站在门口等吧!等到回来为止。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我瑟缩着蹲下,才发现父亲穿的竟是我换下的那双湿鞋!那晚,我出奇的安静,只记得,老师回来时,我和父亲都成了雪人。

⑧这是我和父亲的“程门立雪”。以后,我没再让父亲失望过,只是他的脚再没热起过。 

⑨大学毕业,我留在南方。那年,罕见地下场大雪。女友来了雅兴,要到梅花山采雪,学妙玉煮雪烹茶。她的“体己茶”,也只体谅自己。积雪厚,加上路滑,公交车禁行了。女友就拿我代步。 

⑩父亲的电话也来凑“热闹”。他看电视,说这边雪大,房子、桥都压塌了,担心我,让我别乱跑……我说没事,匆忙挂了电话。女友缴了我的电话,命令我全速前进。我们玩到很晚,也很累,回去就睡了。第二天,一开机,就是一堆未接电话——都是家里的。我打过去,父亲睡了,母亲接的电话。她数落我,昨天怎么不接父亲的电话! 

⑪我这才知道,由于我关了手机,父亲放心不下,竟站在门口,一夜都没睡。 

⑫下雪了,回家给父母送棉衣。父亲坐在门旁,眯瞪着眼。雪花凌乱,时光如同黑白电视。我帮他掸身上的雪,可头上那层雪,怎么也掸不掉。父亲笑:真是近视眼!这是白头发,哪是雪!我心里一寒。我曾以为只是冬日苦短,没曾想,对于父亲,人生也一样苦短。

⑬父爱一场雪。时光里,父亲就是儿子的一场雪,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

(选自《北京日报》2016年12月8日)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串起了过去和现在。选文主要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③段引用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有何作用?

3.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品味第⑦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晚,我出奇的安静,只记得,老师回来时,我和父亲都成了雪人。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

4.阅读全文,请分析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雪; 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生活贫困,雪中饥饿,只想着梦里梦外的馒头;二是我顶撞班主任逃学后,父亲陪我“程门立雪”;三是父亲雪夜等我电话,一夜未睡。 2.一是生动写出了我对馒头的渴望,突出当时的饥饿之感;二是引出下面与“雪”有关的亲情故事。 3.(1)安静这里是默不作声的意思。一向调皮贪玩的我,竟然安静的出奇,反常的表现准确写出了我在发现父亲穿得竟是“我”换下的那双湿鞋时,内心受到极大地震动,幡然醒悟,面对父爱,悔恨交加,不敢出声。(2)使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天气的严寒恶劣,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教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的痛苦感受。 4.总结全文内容,回扣文章标题。“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点出了父爱的伟大,深化了中心。 【解析】 1.试题分析:(1)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仔细阅读文章,这篇文章是借助“雪”将生活中的几个片断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雪”是文章的线索。(2)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解题时,围绕文章所写的内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或层次,然后采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方式进行概括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文章中引用谚语的作用。一般来说,文章中引用谚语、诗句等,其作用有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描写的事物;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引发了读者美好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等。本题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题目中的“安静”是不敢出声的意思。这与平时反常的表现,生动形象准确地写出了“我”的内心受到极大地震动,面对父亲,不敢出声,表达父爱的伟大。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显得内容过于笼统)。 4.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结合全文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根据具体文章判断即可。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还有引发读者的想象。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大地的耳朵

①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②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③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④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⑤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⑥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⑦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⑧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⑨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⑩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⑪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黠慧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⑫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⑬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⑭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大地的耳朵”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⑪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黠慧的笑容,便清晰浮现。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

3.文章第①-⑤段写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2)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3)_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5)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6)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7)《木兰诗》中既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荻: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家逐船移江浦风”中可以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

2.请发挥想象,描述“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所展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gǔ),相和悲鸣。后游郢(yǐng)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ǎo)闻之,咨嗟(jiē)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yǐng)楚: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真诚;扉,门。⑥絮:棉花。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只画一处

吾 抱 此 半 生 不 谓 遇 知 音 于 此 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 客 鼓 此 ,酷 类 其 声 耳。

3.请结合内容分析“乔山人善琴”这一特点,在选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之(看)

B. 颔之(点头)

C. 尔安敢吾射(轻视)

D. 康肃笑而之(打发)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我酌油知/徐以杓酌油沥

B. 睨之,久不去/结友

C. 此自矜/蒙辞军中多务

D. 取一葫芦置于地/悟前狼假寐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 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个人的对话。

C. 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D. 本文通过对卖油翁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卖油翁的沉着稳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