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1.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语段

事情

我的心理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C

A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B

D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痛苦深重

 

 

2.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4.请谈谈你对第⑧段龙应台这番话语的理解。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B.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抑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C. 第⑥段化用柳永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趣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D. 选文深情地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1.示例:A.十七岁时的夏末秋初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B.六年后的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C.无奈。D.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 2.示例: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点明叙事线索,表明我由目送经历中生发的人生感悟;把人生比作一场场目送,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答出两点即可) 3.(1)示例:“无限地拉长”用词精妙,描绘父亲深情凝望女儿远嫁他方的背影,突出父亲目送我时内心的不舍与难以释怀的落寞。 (2)示例: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痛苦”比喻成“又重又黑、深不见底的铅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目送父亲离世的悲痛之情。 4.示例: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在生命成长、独立、逝去的过程中,从不舍、落寞、痛楚转为正视、坦然、勇敢放手,体现作者对生命与亲情的理性思考。 5.D 【解析】 1.试题分析:AB两空。属于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父亲”为陈述的主体。CD两空,属于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的情节。可推理出“酸涩”的人物心理。 2.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点明叙事线索。方法上:把人生比作一场场目送,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3.试题分析:(1)考查词语的表现力。要解释一下用词精妙的原因,然后答作用。在答作用时,要联系一下文章的中心,答出对人物情感所产生出来的意义。(2)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是典型了明喻,答作用时一定要答出人物的情感,即万分悲痛的心情。 4.试题分析:考查对重要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是表明不舍、落寞、痛楚的情感;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则表达了另一个观点,即正视、坦然、勇敢放手。分析时对先后语句逐一分析,层次感与深度感就有了。 5.试题分析:D项概括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并通过目送事件的刻画明白了《目送》的意义,所以概括全面正确。A“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错,不是对比。B“情绪消极无奈”理解错误。C“增添语言的趣味性”错,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感情的难舍难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外人      _______________  

⑶便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_     ⑷其丈夫担粪灌园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                见四野禾苗油油

B.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余顾而慕

C. 答之                  老幼男女耘于田间

D. 不足外人道也          以此一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⑴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⑵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4.翻译下列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我站在料峭的寒气里,期待着春的到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天的脚步近了。此时可真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它让你忽然感到天地要为之一新了,你立即意识到春天来了!

在冬日犹存的天地里,春天的气息Aqiǎo然而至。可是,当你伸着鼻子着意一吸,它又骤然消失。原来,春天最初是在飘忽不定之中,B若隐yǐng若见、似有若无。春天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更是一种气味,它不声不响地埋伏在万物之中;春天不仅是一种声响,而且更是一种生命,它不可遏制地绽放在乍暖还寒的空气中;春天不仅是一种生机,而且更是一种力量,它C迫不及地散发精灵般的气息。所以,春天最初是闻到的。去把冻红的鼻子伸进这寒冷的空气中吧。

(1)文段ABC三处加点的词语,注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2)文段中引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抓住那些自然景物描摹出早春的特点?请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划线部分的句子,另写一句你对春天的感悟吧。(注意加点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下见小谭,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潭中鱼可白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布石上。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3)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蒹葭》)

(4)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郑风·子衿》)

(5)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________。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当我们想对朋友表达虽然距离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时,经常引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其实,对自己好,也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对别人好。努力做好自己,也不忘对自己好,我觉得,这就是好自己。每个人都是好自己,则家庭和睦、社会祥宁。重要的是,你是好自己了,你才不枉此生,亦不负与你同行的人们。

请以“给自己一缕春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