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⑤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⑦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步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照做了,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⑧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⑩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⑪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⑫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⑬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⑭我把她进怀里,把她的头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⑮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⑯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选自《目送》,有删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

2.文中妈妈要回的“家”指什么?文章以“回家”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

②我把她进怀里,把她的头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

4.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中兄妹三人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放下了手边所有的事情,一路上呵护着母亲,带母亲回家乡。读完此文,你一定有种特别的感触,请简要谈谈。

 

1.我们兄妹三人在清明节带妈妈回家乡。 2.文中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是过去与丈夫、儿女们生活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回家”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要记叙的主要事情,以此为标题,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3.①“仓皇”一词传神地表现了妈妈因脑萎缩病,回到家乡却对家感到陌生而产生的恐惧与慌张。②“抱、按、拥抱”这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我”对妈妈的关心与体贴,表现出“我”对妈妈深深的爱。 4.示例——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成人,我们应该及时行孝。在学习上,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满足父母的愿望;在生活上,多帮父母做家务,让父母在有生之年生活快乐,心情愉快。不要在父母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因没能好好地孝顺他们而抱憾终生。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解题时,围绕文章所写的内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或层次,然后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洁性。 2.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一句概括作答。(2)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3.试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本题可以从关心母亲、安慰母亲的角度考虑;从因脑萎缩病,回到家乡却对家感到陌生而产生的恐惧与慌张的角度作答。(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本题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注意从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表层含义注意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注意和主旨相关的意思。 4.试题分析:主观性试题。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从“百善孝为先”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角度来谈。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选自《东轩笔记》)

【注释】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1.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所恶有于死者        妇人异

B.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齐命使,各有所主。

C. 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     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D. 不为苟得也         此为其迹,岂信然耶。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 使人呼文正告曰      计其长曾不盈寸。

B. 汝尚幼          今付子

C. 尔父有神术,昔死也    晶晶然如镜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D. 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臣以媪之爱燕后贤长安君。

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术者病          文正方辞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查看答案

古诗欣赏

①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古人对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有着无限的遐想追问,诗人苏轼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句子,寄托着自己的无限情怀。

B. 《秋词》一诗中刘禹锡在秋高气爽、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中直陈现实,“诗情”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了“碧霄”。

C.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视觉、听觉写出潼关地势险要,以“聚”和“怒”暗示了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D. 《观刈麦》中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包含的是白居易不能忍受天热而为了缴税又不得不拾穗的无奈心情。

②下列关于《沁园春 雪》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风光,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6)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7)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8)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1)《香菱学诗》节选自《_____》,这部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初中阶段我们除《〈孟子〉两章》外,还学过选自《孟子》的《_____》。

(3)《格列佛游记》用“________”、“________”(国名)抨击英国l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讽刺的色彩。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感到余味无穷。

B. 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临沂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江苏等省。

C. 夜幕降临,周遭寂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D. 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帐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