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直到看见香味为止 ①朋友是一间盲人重建中心的长期义工,因为他的邀请,我们聚集了一...

直到看见香味为止

①朋友是一间盲人重建中心的长期义工,因为他的邀请,我们聚集了一伙人前去进行为期一天的盲人体验生活。

②在众人的鼓励下,我成了第一个志愿者。我被允许先对周围环境做一番了解,用所有可以想到的法子尽量去记忆。朋友糊涂,忘了我具有惊人的3D立体感,建构、解构物体的面貌是轻而易举的事。我自信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在脑海中绘制一份这房子的缩小平面图,顺利通过考验。

③十分钟不到,我准备妥当。按照吩咐我闭上眼睛,眼睛套入罩子内,罩子外再紧紧缠绕一层深色不透光的长巾,世界被缩短到仅仅于我的眼前、布巾之间,里头除了黑暗一无所有。

④漆黑中,有人牵起了我的手,带着我一步一步踏到再熟悉不过的房间外。记得右转左侧是会客厅,左转到底是餐厅,直行是漱洗室,即便失去观察景物的工具,我仍能保持空间与距离的敏锐感官,对此我引以为傲,并对牵引我手的人说:“这有什么难的?瞎了有什么可怕的?”

⑤为了证明我所言不假,我挣脱了她纤细柔嫩的小手,谨慎维持着步伐,一会儿就到了会客厅,顺利绕过了沙发,避开了短凳,伸手抓起一个置于茶几中央水果盘内的橘子,送了一瓣酸甜的橘子到嘴里,我算准位置往后倾倒,安稳躺在搁着靠枕的椅子内,虽然看不见自己,但知道脸上的表情一定得意,心中态度肯定轻佻。

⑥“分我吃一点可以吗?”那人提出了要求,要求不过分,但问题出现了,我听见声音来源,锁定她的方位,可我不清楚她的身材,手不知道往哪个高度摆。于是我拿着橘子的手在半空中试探,试遍上中前后左右下,次次落空,直到她的手握住我的手腕,引导我失措慌乱的手指到定点,等我摸到一块饱满富有弹性的肉块,才确定我的手已到达了她的唇边。

⑦“谢谢你,很甜,很好吃。”她的音色细而婉转,就像山涧中的干净泉水,明知我出糗而不嘲讽我。

⑧“好像不是那么轻松。”我搔搔头,想找个台阶下,企图解开布巾,却被她阻止。

⑨“再等一下下好吗?”谁能拒绝一个语带乞求,且诚恳待己的人呢?至少我不行。“转几圈回到刚刚来的房间,一切就结束了。”她轻描淡写地说着,似乎没注意到我踌躇的脚步。

⑩意外总是出现在意想不到的诡异角落,正当我接近房间,以为再不久便能逃出这窘境时,竟然误踩中一支滚落在地板上的圆珠笔而摔倒,四脚朝天的姿势狼狈可笑,羞耻让我勃然大怒。

⑪“说好只是体验而已,你们玩真的?”明明她就在我身旁,却没有扶我一把,任凭我跌倒而不顾。我不在意受伤,难过的是这女孩的险恶,她分明是乘机报复。

⑫于是我咆哮,用力扯下眼睛上的遮挡物,恢复我的视线与光亮,却一下噤声不再言语。

⑬在我眼前的她,是位盲眼的女孩,她着急地弹开手杖到处探查我的所在。等她颤抖的手捧住了我的脸,那时她才流出眼泪哽咽地说:“对不起,你没事吧?”

⑭朋友和中心的人听见骚动从远处的楼梯跑下。

⑮“怎么了?”大家七嘴八舌地问。

⑯“我没事,只是看见久违的光亮,不过被感动罢了。”

⑰失明后,我居然看见了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那是属于心的独特芳香。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第⑤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本文以“直到看见香味为止”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我”在盲人重建中心进行一天的盲人体验生活,什么也看不到,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位女孩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摘下蒙布之后才知她是盲人。 2.动作描写,用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通过考验的轻松与熟练,突出“我”自信、得意的神情,为后文故事发展做铺垫。 3.标题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盲眼女孩的善举,是从内心散发的独特香味,要用心去感受,眼盲并不能遮盖她的光芒,点明了文章主旨。 4.结构上与标题相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中心,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内心的善良比作独特芳香,告诉人们要用一颗真心去感受他人的善良。 【解析】 1.通读全文,先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第①段交代事件起因,“我”应邀体验盲人生活。第②③段讲“我”了解环境,罩上眼罩,准备盲人考验游戏。第④~⑯段讲“我”顺利通过考验,因误会勃然大怒,扯下眼罩真相大白。第⑰段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将这些段落大意连接起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句子中加点词“绕过”“避开”“抓”“送”“倾倒”“躺”都为动词,明显属于动作描写。动作描写的作用一般为展示人物性格、凸显人物情感、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这里是以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我”顺利通过盲人生活考验的轻松与得意,并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3.结合文章的中心内容,看标题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再看其在表达中心、点明主旨上的作用。标题中“香味”可以“看见”,这从修辞角度上看是运用了通感的方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香味”深化了文章“眼盲并不能遮盖光芒”的主题,也点明了文章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老家的树

①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清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墓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些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颂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遥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②松柏,挺立在山峦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产出一种生命的风范来。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和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③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您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三十多年的动乱,可曾把您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地想念!

         (选自台湾作家郭枫的《老家的树》)

注释① [祖茔](yíng ) :祖坟

1.作者对松柏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① 段写“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生命的风范”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第② 段文意最少概括出两点。

4.结合全文的主题来看,本文中的“严寒”和“松柏”各象征什么?

 

查看答案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富贵不能 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焉得为大丈夫乎”和“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分别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查看答案

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并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富贵 冯有时   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马约翰   赵安娜   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     王笃志  刘致远

用意:___________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名字,内涵丰富,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请仿照示例,按照要求,为下面小孩取名,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解说所取之名。(所取之名,含姓为三字:解说语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示例 :蒋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踏实努力。

姓名:蒋力行    解说:与其聒噪不休,不如身体力行。

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

姓名:__________

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地遨游蓝天。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兄弟俩再三推辞,主持人执意邀请,哥哥便发表了言短意深的一句话演说:“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________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填空

_______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______花了足足十三年时间写的科普巨著,他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绿水逶迤,芳草长堤,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4)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

(5)《雁门太守行》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