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蒙蒙细雨中,你风一样擦肩而过;丛丛鲜花中,我瞥见你的微笑;偶然跌倒时,我抓住你伸过来的手……就这样遇见,留下美好的记忆。
请以“就这样遇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章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不得抄袭、套作;要有真情实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家乡的枣
肖复兴
枣有多种吃法。枣可以入菜,当然也可以有多种做法,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吃法,这样的做法。
一般用枣做菜,枣只是陪衬,比如红枣煨肉,枣只是肉周围一圈的护兵,将军肯定还是中间昂昂乎的肘子肉。在家乡沧县吃的这道菜,却是全部用小枣做成的。一盘端将上来,红扑扑的,玛瑙一样层层叠叠全是枣,只有将枣去核后,中间塞上的一层粘面,使得这道菜红白相间,色彩多了一份明快,再浇上一层拌有桂花的浓汁,又使得这道菜玲珑剔透、晶莹透明,多了一份浓郁的香味。
关键是这道菜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更有味道,一颗颗小枣虽然只有手指甲盖大,枣肉却厚实有劲,夹上粘面,就更有嚼头。粘面中不用加糖,小枣本身就足够甜的了。北方人都爱吃粘面,有了这层粘面,绵绵软软之中,多了扯不断理还乱的回味。
我是第一次吃这样新鲜而有味道的菜,对它情有独钟。和我一起来的全家人也是如此,不一会儿竟将这盘菜风卷残云一般吃得只剩下了盘子底。主人见我们喜欢这道菜,又特意要了一盘,这一盘依然被我们津津有味地吃光。
这道菜的名字叫做“心系枣乡”。这名字起得直白了些,却是这里的人们一份心情。书记告诉我,在沧县到处是枣树,光枣的品种就有两百多种,说这里是枣乡,名副其实。
家乡即枣乡,打我小时候记事时起就知道。虽然,父亲年轻时候就离开了沧县,我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北京,但最让他骄傲的就是沧县的武术和小枣,不知多少次提起过沧县的小枣,说得他的嘴唇、听得我的耳朵都起了茧子。家乡人从老家给他带来小枣,是让他最高兴的事了。那种来自家乡的小枣,对于父亲来说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就像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乡亲;对于我来说,虽然一眼认不出来,看不出它和其它地方的枣的区别来,但只要吃上几颗,就会和别的枣判若两人般分的清爽。
那时,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两棵枣树,秋天打枣,曾是我们孩子的节日。但那枣吃起来,确实不如沧县的小枣甜。当然,甜不是沧县小枣比别的枣多出的唯一优势。有一阵子在北京到处卖一种叫做伊拉克蜜枣的,足够的甜了,父亲说甜得鼻句嗓子,哪里赶得上老家的枣!老家的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
家乡的小枣,一直弥漫在父亲的回忆里和对我们的絮叨里。父亲自年轻时离开沧县四十多年之中,只回去过一次老家,没给我们带回别的什么东西,但没忘记给我们带回家乡的小枣。所以,沧县小枣的影子和味道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那里有父亲的一份乡情,也有我的一份朦朦胧胧的乡情。虽然,还没有到过家乡;即使,离家乡还很遥远;有了这小枣,家乡便像是会飞的云一样摇曳在眼前了。有诗人曾经说过乡情是一枚邮票,对于父亲和我,乡情只是家乡的小枣。
可惜,父亲从未吃过用家乡小枣做的“心系枣乡”这道菜。
家乡热情的主人告诉我这道菜的做法:先将小枣用开水煮一下,去掉土腥味,让枣肉蓬松;再去核过油炸一遍;然后在中间塞上粘面烹调;最后浇汁起锅。做法并不复杂,但想出做这道菜的人,确实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创造。
回到北京,照这种方法,我如法炮制,也做了这样一道菜。枣是从家乡带回来的,方法是有条不紊一点不差,也就是用料和步骤完全一样。但做出的味道却和那天在沧县吃的不一样。真是怪了,莫非真是桔易地而成枳?
其实,在沧县吃过那道菜之后的第二天,在沧州市里吃饭,有一道也是用枣做的同样的菜,味道就已经是大不一样了。虽然,离沧县只有一步之遥。毕竟那是在家乡。
(有删改)
1.家乡的小枣与其他地方的枣相比,有什么特点?它对于“我”和“我的父亲”有什么特殊意义?
2.品析文章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那种来自家乡的小枣,对于父亲来说一眼就能认出来,就像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乡亲一样。
3.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用小枣做的这道菜的做法、色泽、味道,有什么作用?“可惜,父亲从未吃过用家乡小枣做的“心系枣乡”这道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想想,两位作者为什么都感到不一样?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雪山窃贼
毕淑敏
①女孩子的胃比男孩子的要小,所以,她们正餐时吃得很少,但经常要吃零食。
②西藏能供给女孩子打牙祭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我们每天馋得思来想去,只好“精神会餐”。有一天,果平对我们说:“喂!想不想吃烤羊肉啊?”
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还用问?当然想吃啦。”连我也跟着一块儿喊,虽然我不吃羊肉,但我喜欢凑热闹。
④果平说:“那我们先筹集原料。”大家就分头活动,很快就搞到了孜然、辣椒面和盐。但烤羊肉最主要的材料——羊肉,还在羊身上长着呢。
⑤大家很着急,果平如此这般地把她的计划说了一遍,我们就只好耐心地等待一个日子。
⑥西藏的羊群经过了一个夏秋的游牧放养,冬初的时候最肥了,要是不杀,经过一个冬天的折磨,到了来年春天,就骨瘦如柴了。在第一场暴风雪来临之前,炊事班长带领人,在操场上把预备整个冬季吃的羊都杀完了。然后,把羊堆积起来,拎来水桶往剥了皮的羊肚子里灌水。这样经过一个严寒的夜晚,水就结成巨大的冰坨,羊像琥珀中的昆虫一般,保存得很新鲜。
⑦羊肉暴露在室外,一年只有这么一个晚上。天一亮,班长就会把冻好的羊搬进库房。再想偷出羊肉,比登天还难。
⑧那天,我们每个女孩子手里都捏了一把手术刀,静静地躲在屋里,盼望黑夜降临。半夜时分,我们身穿皮大衣,偷偷地溜出房门。
⑨我们手持利刃,纷纷持刀而上。手术刀倒是很锋利,但它太小了,好像一片银色的柳树叶,面对着骨骼完整的冻羊,简直是杀牛用鸡刀,实在力不从心;再加上羊身上结满了冰,好像披了水晶盔甲,又硬又滑,刀尖儿根本插不进去。
⑩大伙儿忙活了半天,没有一点儿战果。果平不慌不忙地说:“别着急,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扳住羊身子,另一个人用刀切羊腿上的肉,那儿的肉最好吃了。”
⑾调整部署果然奏效,我们割了几块羊腿肉,得胜回朝。牙齿冻得直打架,但心里得意极了。
⑿到了屋里,把羊肉摊在桌子上的玻璃板上,切成樱桃大的块,蘸着作料腌好,这才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还没有烤羊肉的铁签子哪!
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果平一拍脑门说:“把每个人的毛衣针拿出来。”
⒁我们用酒精棉球给毛衣针消了毒,然后,串上羊肉块,撒上辣椒面,开始在炉子上烤。
⒂那一瞬间,屋子里很静很静,听得见屋外狂风的呼啸,听得见羊油滴落在火焰上的吱吱声。袅袅的热气在女孩子们的头顶蒸腾着,有一种家的气氛在我们心中涌动。
⒃那一夜,我们房间的灯很晚才熄灭。
⒄第二天一大早,炊事班长吃惊地说:“我的羊腿被谁挖去了几大块肉?雪山上出了窃贼,看来还是个老手,把羊身上最好的肉割走了。”
⒅我们面面相觑,谁也不作声。
⒆炊事班长又说:“其实,我巴不得大家多吃些肉呢,吃了肉身体好;只是这种冻了冰的肉,没有高压锅,谁能把它炖熟?可别吃坏了肚子。”女孩子们得意地交换了个眼色,大家还是不说话。
⒇让炊事班长永远蒙在鼓里吧!他绝对想不到这些柔弱的女孩子,吃起烤羊肉来,个个像绿林好汉呢!
(选自《新一代》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梳理故事情节,将下列内容填写完整。(每空不超过4个字)
提议烤肉→筹集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守秘密
2.你觉得文中的炊事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按要求答题。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为什么要写灌水冻肉这一细节。
(2)品析下列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果平一拍脑门说:“把每个人的毛衣针拿出来。
4.本文以“雪山窃贼”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禹锡终易连州(______)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______)
(3)时人义之(______)
2.用斜线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时 郎 州 司 马 刘 禹 锡 得 播 州 刺 史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其人视端容寂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鱼之有水
C. 遂迷,不复得路/遂与外人间隔
D. 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2.下列句子加点的字在本文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都”“全都”,在词性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 皆叹惋。
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当时时代特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二》)
(3)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望岳》中表达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圣杜甫“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6)在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写莲的诗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