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小题。
(1)欧阳询与颜真卿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们与赵孟頫、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下面面四幅书法作品中,属于欧阳询楷书的一项是(____)
甲 乙 丙 丁
(2)选择上面楷书作品中的一种模仿,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写在下面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以“感悟人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完成下列小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_____和_____。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不可改变 人间正气 大义凛然 出生入死
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留以为梁(_______) ⑵乃尽湿之(________)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 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 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 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然后知困
(3)非问无以广识
(4)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学半。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根据选文【甲】【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_____________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_____________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全诗语言朴实、准确,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
B.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C. 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 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