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积累。
(1)《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奇特优美的自然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青青子衿,___________ 。(《诗经·子衿》)
(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指出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朋友间的真情。
(5)《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诎右臂支船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 左手倚一衡木 D. 舟尾横卧一楫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B.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 寻病终 寻向所志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芳草鲜美(xiān) 此中人语云(yǔ) 为嵁为岩(kān)
B. 无人问津(jūn) 陶后鲜有闻(xiān) 卷石底(quán)
C. 为宫室(wéi) 八分有奇(qí) 可爱者甚蕃(fán)
D. 俶尔远逝(chù) 窈窕淑女(tiǎo) 参差荇菜(xìng)
请以“生活的恩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阅读王崇亚的《向一棵树鞠躬》,回答后面小题。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③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④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砖垛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⑤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⑥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⑦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⑧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⑨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⑩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③段说:“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2)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B. 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C. 第⑥段划线句写出了榆树安分守己,屈从命运的态度。
D. 作者构思巧妙,托物寓意,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契合无间,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4.比较本文第段画线句子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宗璞《紫藤萝瀑布》)
写法上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