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借物抒情,以母亲石为叙事线索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B. “肚子饿了吧?”“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抓住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是人物描写的重要方法。

C. “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刻画出母亲对儿子的不舍和对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

D. 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但它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普通的石头被赋予了迷信的色彩。

2.文章围绕写了“我”的母亲的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试着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作者回忆自己的母亲后,为什么又写到朋友的母亲,用意何在?

5.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D 2.作者回想了有关“母亲”的母亲在我奉调进京前,专程到我的住处,问我是否能不去北京工作;母亲在我第一次离开家时,久望窗子,忘了洗脚;朋友的母亲到机场为儿子送别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自责之情。 3.第③段中划线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的形状和银针的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4.写朋友的母亲到机场为儿子送行,一方面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远远超过儿女对父母的关怀;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大爱,与儿女对父母的愧疚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5.第⑤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能读懂文章内容,明确本文的主旨,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总结。此题中,ABC三项正确。D项有误,母亲石又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不是迷信色彩,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及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找到关键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什么事物怎么样”进行概括。作者回想了有关“母亲”的母亲在我奉调进京前,专程到我的住处,问我是否能不去北京工作;母亲在我第一次离开家时,久望窗子,忘了洗脚;朋友的母亲到机场为儿子送别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自责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表达方式、句式、用词等角度进行赏析,通常的格式是:“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表达了……”。第③段中划线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的形状和银针的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写朋友的母亲到机场为儿子送行,一方面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远远超过儿女对父母的关怀;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大爱,与儿女对父母的愧疚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的位置,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暗示主题,强化情感。第⑤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①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学会宽容/也学会爱/不要听信青蛙们嘲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②宽容是一种爱。 

③在激烈的竞争社会,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但是,我还是要说:宽容是一种爱。 

④十八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九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他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的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⑤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⑥宽容是一种爱,要相信,斤斤计较的人、工于心计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心狠手辣的人……可能一时会占得许多便宜,或阴谋得逞,或飞黄腾达,或春光占尽,或独占鳌头……但不要对宽容的力量丧失信心。用宽容所付出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一天一定会得到回报,也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来自你的对手,也许来自你的上司,也许更来自时间的检验。 

宽容,是我们自己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1.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理解⑦段划线句子语意含蓄而深刻,请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3.结合本文内容,请谈谈如何做到宽容。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2)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

(4)羌管悠悠霜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你用规定符号(不一定全用)在原文上直接修改。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品质新消费,智慧新生活”高峰论坛在常州召开。①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石高平副巡视员在致辞中表示作为网络市场监管与消费维权的主管部门,省工商部门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顺“互联网+”之势而为, 强监管、推改革、重维权,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②本次省互联网协会和天宁区联合主办园区活动,目的就是更好的为政府和企业塑造沟通合作的桥粱,使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更好的融合发展。③希望未来各方继续整合优质资源,促进产业融合,为全省人民实现品质新消费、智慧新生活贡献力量。

 

查看答案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据调查,近两年来,中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兴趣明显提高。数字化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纸质媒介阅读不同,它是借助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介进行的。

(1)用简洁的语言从下面两个图表中,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骆驼祥子》、《水浒传》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车子,却冒险地牵回了三匹骆驼。

B.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以上描写的是《水浒传》中的英雄武松。

C. 虎妞让祥子买车“吃分子”、做小买卖生意,他不屑一顾。祥子最后的命运是要饭。

D. 《水浒传》从最初占领水泊梁山,到梁山豪杰聚齐一百零八位,直到被朝廷招抚,梁山前后共有三位寨主,第二位寨主是王伦。

E. 《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中挑酒上冈的是白日鼠白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