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两个乞丐 季羡林 ①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两个乞丐的影像总还生动地储存...

两个乞丐

季羡林

①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两个乞丐的影像总还生动地储存在我的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显得明晰。我说不出理由。

②那时我正上小学。在上学的路上,有时候会碰到一个老乞丐,是个老头,头发胡子全雪样的白,蓬蓬松松。他双目失明,好像无法找到施者的大门,没有法子,只有亮开嗓子,在长街上哀号。

③像这样的乞丐,当年到处都有。最初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可是久而久之,我对他注意了。我说不出理由。他那种动人心魄的哀号声,同嘈杂的市声搅混在一起,在车水马龙中,嘹亮清澈,使得上面的天空、下面的大地都在颤动,唤来的是几个小制钱和半块窝窝头。我内心里对他油然起了一点同情之心。到了后来,我竟自己忍住饥饿,把每天从家里拿到的买早点用的几个小制钱,统统递到他的手里,才心安理得。虽然饿着肚子,也觉得其乐无穷了。最终得到的是极大的欣慰。他从我的手里接过那几个还带着我的体温的小制钱时,难道不会感到极大的欣慰,觉得人世间还有那么一点温暖吗?

④这样大概过了没有几年,我忽然听不到他的哀叫声了。我放学以后,手里仍然捏着几个沾满了手汗的制钱,沿着他常走动的那几条街巷,瞪大了眼睛看,伸长了耳朵听。然而,既不闻声,也不见人。这老乞丐却哪里去了呢?好些天,我心神不安。从此这个老乞丐就从我眼里消逝,永远永远消逝了。

⑤差不多在同时,我又遇到了另一个老乞丐,仅有一点不同之处:这是一个老太婆。她也是双目失明,不知为什么,她能找到施者的家门。我第一次见到她,就是在我家的二门外面。也许是因为她到我们家来,从不会空手离开,她对我们家产生了感情,所以,隔上一段时间,她总是会来一次的。我们成了熟人。

⑥据她自己说,她住在南圩子门外乱葬岗子上的一个破坟洞里。里面是否还有棺材,她没有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我今天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毛骨悚然。

⑦不知道为什么,她竟然还有闲情逸致来种扁豆。她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扁豆种子,就栽在坟洞外面的空地上,不时浇点水。到了夏天,扁豆就开花结果。这个老乞丐把扁豆摘下来,装到一个破竹筐子里,拄上了拐棍,摸摸索索来到我家二门外面,照例喊上几声。我连忙赶出来,看到扁豆,碧绿如翡翠,新鲜似带露,我一时吃惊得说不出话来。我当时还不到10岁,我不会想象,这个老婆子怎样在什么都看不到的情况下,刨土、下种、浇水、采摘。只觉得这件事颇有点不寻常而已。

⑧扁豆并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然而从老乞丐手中接过来的扁豆便非常非常不寻常了。这一点我当时朦朦胧胧似乎感觉到了,这扁豆的滋味也随之大变。在我一生中,在那以前我从没有吃过那样好吃的扁豆,在那以后也从未有过。我于是真正喜欢上了这一个老年的乞丐。

⑨然而好景不长,这样也没有过上几年。有一年夏天,正是扁豆开花结果的时候,我天天盼望在二门外面看到那个头发蓬乱鹑衣百结的老乞丐。然而却是天天失望,我又是好几天心神不宁。从此这个老太婆同上面说的那个老头子一样,在我眼前消逝了,永远永远消逝了。

⑩我现在已经走到了快让别人回忆自己的时候了,这两个老丐却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中。我说不出理由。

(选自《真话能走多远》,有删改)

1.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

2.补全作者对老头子乞丐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没有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指出文中第段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4.文章第段为什么说扁豆的滋味大变,那样好吃?

5.对于两个乞丐一直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作者在文章首尾都说“我说不出理由”。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两个乞丐能一直保留在作者记忆中的原因。

 

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提示文章核心内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定下全文感情基调 2.注意同情(忍饿)施舍 心神不安 3.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老乞丐哀号声动人心魄,给我内心带来震动,语言形象生动,使人印象鲜明。 4.扁豆是盲老乞丐在什么都看不见的情况下费尽辛苦种出来的,非同寻常;同时扁豆又体现了老乞丐心中有他人,有感恩之心。这些都触动了我的内心,所以感到扁豆的滋味也随之大变,那样好吃。 5.作者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两个乞丐曾经让他甚是牵挂(心神不安);自己曾给他们温暖并感到其乐无穷(极大的欣慰);盲老太婆种出扁豆,并有一颗感恩的心,让作者感到不寻常甚至感动;两个乞丐的消逝让作者感到凄凉。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就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的作用。同时提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并定下全文感情基调。 2.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此题“久而久之”的情节使“我”又不注意到注意;“唤来的是几个小制钱和半块窝窝头”的情节使我同情;“到了后来,我竟自己忍住饥饿,把每天从家里拿到的买早点用的几个小制钱,统统递到他的手里,才心安理得”这是设施的情节等。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3.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使得上面的天空、下面的大地都在颤动”明显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老乞丐哀号声给我内心带来震动。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天大雨   ______

②为天下______

③置人所鱼腹中  ______

④楚人______

2.下列选项与“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扶苏数谏故    B. 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 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D. 君为长者

3.下列说法错误的

A. 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

B. 旦日,早晨。

C. 布衣,平民。

D. 社稷,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

4.翻译选文画横线句子。

5.从选文中可看出陈胜是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起句用一个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B. 上阕新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下阕何日遭冯唐这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C. 词的上阕一字突显出太守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何等雄壮。

D. 苏轼聊发少年狂,表现了他仕途顺利,意气风发的一面。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他们的事迹载入史册,被后人一代一代传诵。初三1班决定举行一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晚会。请你为晚会写一段50字左右的开幕词,要求主题鲜明,至少用一种修辞。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平时没有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删除“因为”)

B. 这次受检的十余种教辅资料合格率不足10%左右。(“不足”和“左右”删除其中一个)

C. 同学们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激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把“学习用品”改成“文具”)

D. 既然你能够认真地读完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名著,那么,一生将受益无穷。(“既然”改成“如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