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有文章后,完成下列习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阅读下面有文章后,完成下列习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①           ”,左刻“②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把选文中横线上应填的文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 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

3.结合全文,指出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 《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 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 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 “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 第一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 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说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 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B. 能以径寸之木(径:直)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惊奇)

D. 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色颜料)

6.简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7.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1.①水落石出;②清风徐来 2.C 3.D 4.C 5.C 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7.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 【解析】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 年代:明 参考译文: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1.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落”“清”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C项的解释有误,“盖大苏泛赤壁云”的意思是: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的理解不正确。“尝贻余核舟一”的意思是:(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余”是“我”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作者魏学洢,不是苏轼。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C项的表述有误,“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结构的。 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C项的理解有误,“奇”在这里是形容词,“奇特”的意思。 6.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作用的把握。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意思是: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这句话体现了王叔远构思的巧妙。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全文,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上,很明显是为了表现此船与苏轼有关,是为了与第一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核舟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舟子”,注释是“撑船的人”,两个舟子为什么都没去撑船?

 

查看答案

船头三人,为什么要从中间的东坡写起?

 

查看答案

文末揭示中心的语句是哪一句?

 

查看答案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查看答案

解释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字。

明有巧人曰王叔远

二黍许。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历历数也。

东坡右手执卷

听茶声然。

其人视容寂。

止印三二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