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议论文(写成其它文体为跑题作文)。 ⑴ 可贵。 (2...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议论文(写成其它文体为跑题作文)。

               可贵。

(2)“比”是一个会意字,即拿一物或一类物,与另一物或另一类物进行比较。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在学校,同学之间有的比成绩,比品德;也有的比穿着,比享乐……在社会上,有人比创造,比贡献;也有人比地位,比权势……

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一种累赘,一种羁绊。请以“比”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①选择题目⑴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生命、事业、时间、友谊、精神等,然后作文;选择题目⑵的另拟题目作文。②观点鲜明,事例确凿,说理充分。③写成议论文。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无时无刻的比 世界上无处不存在着“比”,只是我们平常感觉不到而已,但是你只要仔细想想,看看,就会像法拉第一样把电发掘出来。 不仅仅人在比,所有的东西都在比先进,比好。比如我们国家之间为什么要争先进,争发达,就是一个字――“比”。为什么“神五”刚刚发射两年,“神六”又上天了?这是始料不及的,这是要向其他国家展示我们的发展迅猛,说白了就是要比,要向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比。 比,是一种竞争,是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是巨大的,它能使人不断向前,不断进步。设想一下,如果世界上不存在比,人们肯定不会向前,肯定没有一种上进心,这将是致命的。如果我们不用心进取,将永远停留在古代的那种刀耕火种的时代中。 自然界也存在着比,不要以为植物是弱的,是一种无能的东西,它们也有比,譬如:我在书上看到的一种植物,它的体积是很小很小的,但他们会缠到那些高大的树木上,挡住树的阳光,并且像蟒蛇一样,用力缠住“敌人”,使敌人死亡为止。想想看,这不正是我们人类之间的战争么? 在动物界,也有着比。这是一种弱肉强食的竞争,失败者将会失去自我的生命,甚至更多。 同学之间是比学习,只要你努力学,成绩自然会好。但是同时也会引起别人的嫉妒,想超越你,唯一的方法是比你更加努力学习……这样一来,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不断提高,这样来说,比是一种好的行为;当然,比也有不好的一面:同学喜欢攀比,比自我的东西高级,好。有着别人没有的很多东西,并在人们眼前炫耀自我,使得别人羡慕你。但是那些人从没想过,他们的任务是学习,不是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而且这钱是父母的钱,不是你的钱,在你手中花掉10元钱是很平常的,但在父母手中却是犯罪似的。有本事你自我养活自我啊,你凭什么大手大脚地花父母的钱?不能以为自我家有钱,就这样一向依靠下去,你这天依靠过去了,你明天怎样办,你明天凑合过去了,你后天怎样办?你自我的父母总会去世的,自我不学无术,没了父母你靠谁?自我学是为了自我,不是为了别人。世上谁也不是你永久的靠山。唯一能信任的就是你,只有你才能改变自我。 有人说“比”是好的,有人是“比”是坏的,是好是坏就看你怎样看待。这种概念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这种决定是靠自我的,你怎样看,就怎样说。 世界上每是每刻都在比,这样的“比”将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 【解析】以题目一为例,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补充完整题目,即为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注意语言的严密性。 以题目二为例,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确立好主题。尽量“化大为小”,缩小范围,同时要“以小见大”,深化主题。然后要依据主题,确立文体,还要注意独辟蹊径,表现个性,选择不同的角度,把文章写出新意。比,是一种竞争,是一种动力。可以拟写题目为:无时无刻的比。通过举例论证,说明“比”对成长的积极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B. “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C. 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诫 子 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广(宽广)才;                                将(又)何及

B. (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连词)养德 ;    (拿来、用来)致远

C. 悲守(破败漏雨)庐 ;                    无以(坚定)志

D. 年与时(迅速逝去);                     意与日(离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

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 作者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D.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4.《诫子书》和《陋室铭》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姜仲华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时文选粹》)

1.第⑤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原来如此”指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最终脱俗成圣。

B. “盈科而后进”指出做任何事必须默默无闻,低调而不张扬,要沉着和坚守。

C. 第⑥段中的“巧”指取巧,“拙”指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一件事。

D. 第①段引孟子的话,引出论证的论点“盈科而后进”。

4.下面链接的材料能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有作为的人(实际是指有志成为仁人的人),就比如挖井一样,贵在持之以恒,如果挖井都挖到九仞(轫同仞,仞,古代以八尺,一说以七尺为一仞)还没有见到井水,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停下来,要是停下来,就前功尽弃,那个挖了这么深的井就还是一口废井。

 

查看答案

好 雪 片 片 (林清玄)

⑴在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即使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穿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那么厚的衣服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⑵很少的时候,他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⑶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⑷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甜甜地睡去了。

⑸我观察老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从他的相貌看,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热带的街头,连最燠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⑹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或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⑺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

⑻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的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

⑼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难。

⑽“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⑾“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⑿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⒀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到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套子,温暖四处流动着。

⒁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一下,但没有退避。

⒂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明净的善意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了。

⒃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把全部的家当带在身上,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⒄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多未中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我想到伟大的禅师庞蕴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仔细阅读(8)—(15)段,请用简介的语言归纳“我”与老流浪汉之间发生的两件事。

2.品读文章,请说说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者极力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何用意?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买奖券实质上是自己以可能的方式把同情施予老人,所以感到心安;

B. 同情老人有了一定的方式,能够尽一点对老人的责任,这就是同情找到了“站立的地方”。

C. 崭新、美艳的红色塑胶套与肮脏的身子、奖券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我的无奈和感动。

D. 作者把老人的美好心灵,看作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美,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心头。

5.读了本文,你觉得老人和我是怎样的人?

6.作者说“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的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结合实际,请谈谈“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在文中象征着什么?“好雪”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2)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 秋思》马致远

(4)《马说》一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净沙 • 秋思》表达出诗人一个长期流落异乡之人的悲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