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走进自然,心头一亮,发现了自然的美好;亲近他人,心头一亮,欣赏了他人的美德;反思...

走进自然,心头一亮,发现了自然的美好;亲近他人,心头一亮,欣赏了他人的美德;反思自我,心头一亮,改正缺点提升了自己;遇到挫折,心头一亮,找到办法克服了困难……心头一亮,就是提升,就是成长!

请以《最美心头一亮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②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不要原文照抄提示语;③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

 

最美心头一亮时 秋已深,一轮明月镶在碧蓝的天空,洒下无数颗银色的颗粒。为昏暗的大地增添了一些光彩。深秋的枫叶,红火红火的。风声簌簌,回荡在枫江周围。 一片枫叶呆呆的望着天空,望着那一轮明月,他是这棵树上最后一片变成红色的枫叶,自他以后,再无绿叶。冰凝的月亮使他心底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这感觉,仿佛使这秋夜不再凉,这寒月不再倚惆怅。他静静的傻笑,注视着那轮月。他觉得她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确,她高冷圣洁。她不食人间烟火。突然,她的目光与枫叶交触在一起,只那么一瞬间。她却心头一震。这小于一秒的对视,让她再也不敢看枫叶的眼。 云升了起来,罩住了月,仿佛为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一切,在枫叶木之内的外表下,已不知掀起了多大的波涛。虚幻,飘渺。让他美好的想流泪。 最终,太阳升了起来,那一轮月还是消失了。枫叶心里很失落,他想:与其在这里枯萎、凋零,不如挣脱这树的束缚,去遵循心里的感觉,去寻找她为好。 于是,风带着他,向远方飞去。 自从离开枫江后,月也很失落,她见到过无数枫树,无数枫叶,然而并没有一个像那夜的枫江似的。只用一个眼神,就能给她那样的震撼。久而久之,她忍不住思念的煎熬,也开始寻找。 他们一直寻找,然而却最终无果。那夜枫江,仿佛只是上天和他们开的一个玩笑。那一瞬间的对视,仿佛也只是一个梦,一个遥远而又亲切的梦,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梦…… 就这样,在寻找中,他们度过了三年的光阴。直到某一天,枫叶落到了地上,风想把他吹起来,但无论怎样,却还是无济于事。枫叶明白,他离开了树,没有人给予他营养,他坚持不下去了。于是,他便让风走了。 他呆呆的躺在那里,望着即将被黑夜笼罩的天空,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一个晚上,仿佛又回到了那晚的枫江。他想:我再也起不来了吧?我会腐蚀在这里吧?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她了吧?他这样想着,慢慢闭上了眼。他的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那一轮明月。又浮现出了,生命最后一秒中,那一轮美好。 突然,他的四周亮起一片银白色的光。他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些力气。他睁开眼,看到一个熟悉的目光。霎那间,他仿佛重生了,他仿佛可以飞翔了。他的身体离开了地面,像那一片月光,向那一轮明月,缓缓飞去。 他们对视着,枫叶的木讷消失了,月也卸下了高洁。这一次,对视不再是一瞬间,而是一辈子。世界在他们的心中消失,他们的眼里,只剩对方。 你是世间,最美的亮光……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此题的关键词语有“最”“美”“亮”。“最”则说明描写的对象与众不同,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是常人、他物、常理无法超越或达到的。“美”点明人物、事物、事件的性质。“亮”写出对自己产生的深刻触动或积极影响。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主要是通过对生活中自己非常熟悉的人、事、物的描写,从中发现其他(们)、它(们)的精神、品质、性格等方面对自己的影响是深远的,使自己受益无穷。写作时要注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以小见大等写法的恰当运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矫友田的《错开季节的花》,完成下列小题。   

①因为暖秋的缘故,山下那片枫树林仍未见熟透的迹象,只有星星点点的红斑点在叶丛之间。而在往年这个时候,整片枫树林早已熟透。远远看去,那一簇一簇火红的枫叶,在秋风中摇曳着,宛若大山的裙摆,十分迷人。

②或许是因为它们的失约,当我从那片枫树林经过的时候,心中竟生出一种莫名的失落。我沿着一条偏僻的山径走去,待走出枫树林之后,才发现前面是一个小水潭,像镜子一样镶嵌在那儿。

③在水潭旁边,是几株久未被人打扰的紫荆花。它们那细柔的枝条,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着,心形墨绿的叶片,仍然透着盎然生机。

④蓦然,我被其中的一株紫荆花给吸引住了。在它的一根枝条上,竟然绽放着十几朵紫红色的花朵。那些花朵,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一样美丽。

⑤如果是在春季,我也许不会有一丝惊讶,甚至不会觉察到它们的艳丽。因为春天,原本就是它们生命的花期。然而眼前,风已凉秋已深,我不能不惊奇自己的发现。

⑥哦,那是一些错开了季节的花。

⑦它们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在生命四季的城堡里做着有趣的游戏。一时不小心,它们就推错了季节的门。

⑧这个花期,对它们来说有一些残酷。也许是夜间的一场凉霜,或是一场空袭的寒流,就会将它们所有的美丽湮没。可是它们没有一丝忧伤和恐惧,只是尽情地舒展着花蕾,拥抱着阳光,吐露着生命里最真实的芳香。

⑨此刻,我注视着它们的眼光,不再有怜悯和惊讶,而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敬重。我静静地想着,这一切也许都是上苍特意地安排吧,让它们来经历一段痛苦的折磨和锤炼。

⑩于是,它们才有了与众不同的生命。

⑾上苍在赐予一个人某些东西的时候,也会从他身边带走一些东西。仿佛冥冥之中,它总是用那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平衡着自然与人类的支点。这就像是一架巨大的天平,当自然缺失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上苍就会从人的一端拿走一些东西。

在我们世间,总会遇到那样一些对我们来说熟悉的,抑或是陌生的生命,他们错失了原本应该花枝招展的季节。然而,他们仍然努力挣扎着,将自己生命的花蕾在痛苦的岁月里灿然绽放。

⒀如果你,抑或我,是一朵错开季节的花,会像那些紫荆花一样,没有忧伤没有恐惧,在痛苦的日子里灿然绽放吗?

1.请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填空。

枫林未熟透,莫名失落;_____,怜悯惊讶;注视紫荆努力挣扎灿然绽放,________

2.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划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②段作者写因未见到枫林熟透的景象而心生失落之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到第⑿段的划线句,你想起了谁?谈谈你想起他的原因。

4.好的文章的结尾往往耐人寻味。请比较本文和链接材料(《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分别说说他们的作用。

【链接材料】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宗璞《紫藤萝瀑布》

 

查看答案

阅读王石川的《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完成下列小题。

①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融入当下,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抓手之一。目前,从戏曲、书法、武术进校园,到新教材增加古诗文比重,无不说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既可行可操作,效果也可期可赞。

②不过,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①之中。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

③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②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采,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④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

领悟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

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⑤今天,只有我们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弘扬。

【注】①泥淖nào,烂泥、泥坑。②妍媸,拼音yán chī,表示美和丑。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说说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诵读经典?

 

查看答案

阅读王志艳的《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完成下列小题。

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服是帝王百姓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宋代主张衣着要简洁朴素,不提倡花丽奢侈,服装日趋世俗化。

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变化不大。

③但从宋代的纺织技术上看,当时的丝绸色彩和纹样是十分丰富的。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水浒全传》中描写柴进的衣着时,说他“身穿一领紫绣团胸花袍,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的服装,该也是五颜六色,缤纷竞呈的了。

④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的多。这里有农民、船家、商贩、挑夫等,大多是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上衣长短不一,长的可及膝下,短的仅到后腰。这些短衣的衣袖以及短腿都比较细窄,便于劳作。很多劳动者,挽起袖子,有的人上身只穿一件对襟半臂。更有趣的是一些挑夫身穿有前后两个衣片连成的两当式布背心,这种背心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北方的农村中见到。这些劳动者的装束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⑤宋代是封建士大夫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封建文人阶层。在他们中普遍存在这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从北宋开始盛行的山水、花卉画中,显示出一种散淡清雅、和平闲逸的艺术气氛,充分体现出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审美情趣。与这种情趣相协调,宋代文人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朱熹给自己设计过一套家常衣服:上衣是直领对襟的传统短襦,下摆至膝;下身为黄色的裙裳,腰间竖一条原上黑边的白绢;足登方履。这些便服更多地保存了古代汉族衣裳的特点,简单典雅,很适合士大夫们既好古又追求闲逸的心理。

⑥当时士大夫阶层还爱穿宽大的长袍。它也叫道跑,或者直裰、直缝,这是由于它的背面分为左右两个一片,中间一道直线缝合。直裰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颜色以黑、白为主。这是宋代官方规定百姓平民可以使用的服色。除去市民文人之外,僧侣也经常穿直裰。所以后来黑色的直裰变成了僧袍,和尚们日常穿用。

1.阅读全文,说说宋代衣着的特点。

2.文章第⑤段写朱熹的衣着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大多”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蒲松龄的《雁奴后说》,完成下列小题。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群雁夜必择栖,恐人弋也。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熟其故,巧设诡计。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鸣,乡人遽沉其火。群雁惊起,视之,无物也,复就栖焉。如是者四三。群雁以奴绐己也,共啄之,又就栖然。

未几,乡人执火前,雁奴畏众啄,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

(注释)①弋:一种带绳的箭,这里作动词。②爇(ruò)火:点燃火把。③戛然:雁叫声。④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人弋也  _________               ②雁奴独不    _________

微闻人声_________               ④如者四三    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爇火照

A. 虽有千里能(《马说》)

B. 何陋有(《陋室铭》)

C. 沿河求(《河中石兽》)

D. (《狼》)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群 雁 以 奴 绐 己 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5.群雁最终被一网打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白朴【元】的《天净沙·春》,完成下列小题。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1.请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绘“春山暖日和风”这一句的画面。

2.下列对《天净沙·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曲牌名,“春”是题目。

B. 前三句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分别写近景、远景和院中景。

C. “啼莺舞燕”“流水飞红”具有动态美,“飞红”指落花。

D. 这首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 ”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 ”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