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2)晴川历历汉阳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

(3)少年辛苦终身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弟侄书堂》)

(4)月既不解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下独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竹喧归浣女, 芳草萋萋鹦鹉洲 莫向光阴惰寸功 影徒随我身 但使主人能醉客,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喧”“浣”“萋”“洲”等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人物、感怀的事情、沉醉的美景和启人心智的哲理与我们相伴。这些点点滴滴如甘泉濡湿着我们成长的岁月,丰盈着我们年轻的生命。

请以“相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600字以上。

(2)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汪清泉,用心聆听心泉激荡的声音,它可以很静、很美……

请以《心泉叮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黎族最后的船形屋部落(节选)

辰 西

①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有着三四千年的历史,而俄查村,则是海南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形态最原始的黎族村落。

②俄查村位于海南省东方市东南面。走进村子,你会发现村里有许多特别的茅草屋。这种茅草屋的平面是纵长方形,竹木构架,用藤条捆扎成形,拱形的人字屋顶盖着厚厚的茅草或葵叶,几乎是一直延伸到地面,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因此被称为“船形屋”。船形屋是黎族的代表性建筑,不仅是黎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

③关于船形屋的历史,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南海有一个名为俚国的小国,国王的女儿丹雅公主先后招了3个驸马,但全都死了,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在国国亡,一时间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百姓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国王不忍下手,便准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还有一把山刀和3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了船上。船在海上漂了很久,历经劫难,终于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丹雅公主决定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为了躲避风雨和防御野兽的侵袭,她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后来船板烂了,她便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俄查村船形屋的雏形。

④后来据俄查村的村民说,他们之所以世代居住在船形屋,其实是为了感念先祖。黎族的祖先从大陆沿海乘木船漂洋过海来到这里,靠岸后,由于地处荒凉,没有人烟,便只好将船翻过来,再往倒扣的船底铺草,用木桩支撑起来当房屋住。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万里迁徙,便模仿船的样子建造自己的房屋,经过不断改良,最后形成了俄查村今天的船形屋。

俄查村的船形屋两边成圆拱造型,有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则起到了防湿、防雨的作用。船形屋由前廊和居室两部分组成,屋内不隔间,屋子的中间立有3根高大的柱子,黎语称为“戈额”,象征男人;屋子的两边立有6根矮柱子,黎语叫“戈定”,象征女人。这代表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有意思的是,房屋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

⑥除了居住用的船形屋,几乎每户俄查村人都会另外搭建一座小型的船形屋作为谷仓,专门用来存放稻谷。黎族谷仓的建造颇为讲究,尤其是木材,多选用防虫蛀的坡垒、子京等珍贵木材,甚至还有整个框架都是用花梨木制成的。谷仓有大有小,大的谷仓往往在底部放置一层平整的大石块,然后压上一层结实的木条,再用编织的竹片铺设在木材上面,最后还要用新鲜牛粪与草木灰搅拌涂于仓底,以防虫蛀。黎家人的谷仓不会开窗户,只留两个对开的小门,以便空气对流和存取谷物。据说,稻谷放在这样的谷仓里,即便过了三五年,还保留着浓浓的香气……

1.选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船形屋?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③段引用了丹雅公主的传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第⑥段中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5.有人说,这种船形屋相对于现代建筑,太落后了,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船形屋,让它退出历史舞台。结合全文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祖父和他的牛

①祖父爱牛,是因为从小就与牛打交道。对地处浙东四明山麓的小山村而言,耕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没有耕牛,庄稼的收成就无法保障。因为家里养了牛,孩提时的祖父,白日便天天与牛在一起。

②我从小寄养在小山村祖父祖母家,颇能感受祖父对牛的爱怜。祖父赶牛耕田时,似乎很少吆喝,虽手握竹鞭,但那竹鞭小得似乎只能用来挠痒,且只是悬而不抽。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③渐渐地,我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每当田间休息时,祖父并不急于吃我送去的点心,而是将牛牵到田塍旁的水渠边,先让牛饮水解渴,再让它吃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草料。看着牛不慌不忙、舒心惬意地吃着草,祖父这才安心地坐下来吃点心。可不知为何,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我心里想祖父怎么这么不放心呢。“你看,这畜生又来了,拍死你!”不一会儿,只见祖父一把放下碗和筷,像离弦的箭一样,腾地冲向耕牛,用他那长着老茧但却结实有力的手“啪”地按向耕牛的臀部一侧。未等我反应过来,祖父已经带着他的战利品回来了。原来,他拍死了一只体积硕大的牛虻。他神情严肃地说:“这牛虻最讨厌,总是吸牛的血,若时间长了,叮咬的次数多了,牛会生病的。”

④每次耕田回来,祖父总是赶牛下溪滩,用他那把自制的大板刷替耕牛洗澡。到了暑天的晚上,祖父还会在牛棚一隅点上一堆驱蚊蝇的草,以确保耕牛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好好恢复体力。冬天是耕牛歇息的时光,一般养牛者只是给准备一些稻草吃就完事了。然而,祖父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去一些山坡暖阳处找寻青草。即便是准备稻草,他也是精心挑选。牛棚的窗户破漏了,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自己动手去修。年三十的傍晚,他还会烧一锅粥并掺和些蔬菜给牛吃。他笑呵呵地对家人说:“人要过年,可别忘了牛。没有牛的帮助,哪来丰收?”同样的牛,大凡经祖父打理过的总是长得格外地膘肥和健壮。按祖父的说法,那就是“一分投入一分产出,放水则必缩水”。

⑤养了这多年的牛,牛会老,也会死,村里人称为“倒”。按照传统的习惯,以及当年的政策规定,牛只有“倒”了,才可宰牛并分配给各家各户。祖父祖母家,有时能分到一二斤牛肉。无论是宰牛的现场抑或家里烧煮牛肉之时,祖父总是在自言自语“罪过罪过”中远走,去亲戚家做客。

⑥祖父九十三岁以前还在放牛,只是不同于当年为生产队养牛,这牛是他自己买的。他说,看不到牛,心里堵得慌。因为牛,祖父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尽管农村而今实现了机械化耕田,这牛已然失去了它本来耕田的价值,但祖父还是像先前那样爱着他的牛,视其为伴,精心侍弄,毋敢懈怠。有一年,祖父将养了几年的一头牛转让给了附近村里的村民,可想不到,几个月后它竟偷偷跑了回来,细心的祖父发现这头牛的身上有几处伤痕。祖父爱怜不止,于是跟人家商量,又把它买了回来,直至善终。

⑦祖父这种对待耕牛的态度,在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淳朴认知。须知道,物也是有尊严的,对待物的态度,究其实,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对待自己的态度。祖父走后,我记得最深的,恰恰是他赶着拖犁铧的老牛,耕耘在小山村无垠的土地上,翻飞一坨坨肥沃的泥土,像一种丰收的预告。

1.文章围绕“祖父和他的牛”主要写了五件事,请简要概括其余的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休息时祖父先让牛吃喝然后自己才吃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祖父远离宰牛现场和烧煮牛肉的场所。

⑤自己买牛放,与其相伴度过晚年。

2.说说下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着耕牛。

3.如果将第④段中画线句改为“人不可忘恩负义,过年,不能忘却牛的贡献,是牛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五谷丰登”。你认为好不好?请阐述理由。

4.下面是一处伏笔,请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5.文中的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查看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         (2) 便还家______________

(3)折蛇行____________         (4) 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忘路远近(《桃花源记》)

B. 其反激力(《河中石兽》)

C. 孔子云:何陋有(《陋室铭》)

D.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核舟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甲、乙文段画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诗词名句默写。

①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关雎》)

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蒹葭》)

③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__?(《式微》)

④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⑤一日不见,____________。(《子衿》)

⑥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