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的“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千秋不移”的人生知己。

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1.先将题目填充完整。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例文 我以青竹为知己 在我家门前的空地上,栽种了几棵竹子。前两年还不见有什么动静,这两年竟迅速扩张,并越长越高,尤其在一场春雨过后,尤为明显。怪不得有个成语叫“雨后春笋”呀!原来是因此而来呀! 它的快速生长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打量了竹子一番。茂盛的树叶,苍翠挺拔的竹干,十分精神。走上前,我仔细地看了起来。只见一般竹叶长12厘米左右,为翠绿色,在与枝干相接处还略有小细毛。竹干呈墨绿色,一截约长20厘米,摸上去十分光滑,竟让人爱不释手。难怪自古以来的文人雅客们都喜欢竹子。就连苏东坡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阵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既像位位技艺高超的乐师,正在合作演奏悦耳的交响曲,又像是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听爷爷说,竹子不仅可以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竹笋还可以食用,富有韧性的竹干还可以编筐、箩等。竹叶还可以造纸。就连烧完的竹炭还有用处呢!竹子真是浑身是宝呀! 学校里有一片小小的竹林,里面有许多翠竹。 竹叶细细的、绿绿的、长长的,好像一位大人的中指。怪不得在少数民族的舞蹈中,常摆动手指,原来是在摹仿竹叶摆动的姿势呢! 竹子一生中只开一次花,那就是竹子要死的时候。开出的花儿白白的,闻起来香香的。花形像广玉兰一样。过了几天,竹子便会渐渐枯黄,最后死去。所以人们把开花的时候形象的叫做“死前的美丽”。 竹子,为人类做重要的贡献。竹竿可做竹器,雕刻成艺术品。竹沥、竹茹方可用药。竹笋可以吃,防便秘。竹子的用途真广! 竹子是一种坚强的植物。冬天,在些花凋谢了,有些草枯萎了,有些树的叶子掉光了。只有竹、梅、松这“岁寒三友”挺立在雪中。 然而,我更欣赏在雨中的竹子。雨滴滴嗒嗒的下着。沉重的雨滴拍打着竹子,打几下,它只不过弯几下腰,多像一个宁死不屈的战士呀! 【解析】这是一半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言,我们可以依据提示语来打开思路,但是这一个题目要想写出新意,需要好好构思一下,本作文写作难度稍大。“知己”是关键词,学生根据“知己”一词可以将作文的选材范围缩小到好朋友,青春成长路上陪伴自己的动植物、同学、父母、书、玩具等。写作时,在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定要先出谁是“我”的知己。通过“知己”一词细分范围后,可以聚焦到陶冶了自己的性情,提升了自己的境界的人或物,围绕这些选材可以降低写作难度。写这种命题的作文,最好用具体的事例使文章生动具体,切记不要围绕这关键词语空发议论,那样会给人假大空之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们正值五彩缤纷的花季年华、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让我们一起来开展“放飞青春”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青春座右铭)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们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赌博的国防科研事业。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__________

(2)(青春励志会)班主任计划组织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励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他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的三项。

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春接力棒)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上“老”下“子”,彰显着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请仿照画线句子,将文段补充完整。

孝亲敬长,就是耐心倾听双亲长辈的教导,就像鱼儿一直倾听溪流的歌唱;就是真诚回馈双亲长辈的恩泽,__________;就是全力实现双亲长辈的期望,就像江河奋力前行终成海洋的宽广。

(4)(青春同路人)朋友,是我们的青春同路人。我们应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怎样与其同行青春路?请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做出你的回答。

材料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

材料二: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研究,恩格斯去经商,把挣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当马克思还没有精通英文时,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当恩格斯写文章时,马克思也尝放下自己的工作,帮他写作有关部分。《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他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_____

(2)黄发垂髫_____

(3)屋舍俨然_____

(4)不独其子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

A 欲其林/所识乏者得我欤

B 如外人/以咨之

C 大道行也/长跪而谢

 D 未果,病终/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3..翻译下面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我心里有些难过。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析】
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表格。

段落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

B________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________

有些难过

C________

D________

 

 

2.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六段划线的句子。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4.选文第八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文第⑪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释】 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峰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5.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 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 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