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将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 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 使之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之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
刻日既定,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元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待之。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毋败吾事 败:_______________ ②诸军惊之以为神 惊:_______________
③贵恃其骁勇 恃:_______________ ④举流星火示之 示:_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贵和张顺对这一次的行动报以必死的决心,所以劝不是真心跟随的将士快点离开。
B. 做好准备后,张贵做先锋,他们的队伍突破重围,终于赶在天黑之时抵达襄阳城下。
C. 几日后,张顺的尸体被发现,他身中枪箭,脸上全是愤怒的表情,就像活着一样。
D. 张贵在返回郢地的途中,因行踪被逃兵泄露而遭遇敌军埋伏,最后身中数十枪而死。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赏析
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题文)阅读《水浒传》中的片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只见那伙客人在车子上听得“斩”字,数内一个客人,便向怀中取出一面小锣儿,立在车子上,当当地敲得两三声,四下里一齐动手。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A,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士兵急待把去搠时,那里拦得住?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
请写出A的姓名和绰号,并结合选文内容分析A的性格特点。
下列对《水浒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祝家庄凭三庄联防,机关密布,易守难攻。梁山好汉孙立利用和祝家庄老师栾廷玉同门师兄弟的关系,打入庄内,里应外合,攻下祝家庄。
B. 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C. 武松武艺高强,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温酒斩华雄”“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
D. 卢俊义被骗到梁山,管家李固平时就与卢俊义妻子贾氏有勾搭,见此机会就与贾氏作了夫妻,霸占了卢俊义的家财,将燕青逐出家门。
下列对《水浒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智深冒充刘太公的女儿,痛打强娶民女的小霸王周通,再次遇上小霸王周通和打虎将武松,因看不惯他俩的悭吝行径而离开桃花山。
B. 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吴用等好汉引诱对方上钩全然不露痕迹,杨志虽极精细,仍然中了计。
C. 林冲性格中忍辱含诟,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成奋起反抗,杀人报仇,投奔梁山的情节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D. 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被发配到江州,一日乘酒兴写下“反诗”,因此被抓,下到死囚牢中,最后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救出宋江。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C. 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D. 现代著名作家吴伯萧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出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