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堪称“北京小西藏”的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名不见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堪称“北京小西藏”的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芦子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庄,到了年节,却能吸引几百外村、外区县甚至外地人来祭拜先祖。原来,这里便是京冀两地“隗”(wěi)姓人的发源地。

②升族旗、唱族歌、撞传续钟、读族规祖训、祭奠先祖……隗氏家族自2007年成立文化联谊会以来,先后举办了11次祭祀先祖先烈的庆典。隗氏祭祖仪式承载着对姓氏文化的传承,彰显了家族的凝聚力。在祭祀活动中,把家规家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宣讲,也能教导年轻人不忘家族传统美德,不忘对长辈的孝道。

③更令人称奇的是,隗氏祠堂内还悬挂着传续了18代的隗氏族谱。看着族谱上,每一代的每个名字不过占据一个小格子而已,族人们感叹,“历史留给每个人的位子,其实很小,在有限的生命里,更要传承先辈留下的美德,踏踏实实做人”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江河万里,自有源流。从创修的谱序中,我们发现,隗姓的历史大约可以溯觅到炎黄时代。据有关资料记载,隗姓氏族起源于秭(zǐ)归东南的隗国,历史名人众多:隗状,秦朝丞相,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任丞相;隗嚣,东汉西州名将,王莽末期封西州上将军;隗禧,三国时魏国郎中,少年时以砍柴为业,闲暇时间苦读,遂成为饱学之士,后被拜为郎中,撰有《诸经解》数十万言。当今时代,也有将军隗福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隗氏后人,承继家族传统,英明睿智,成就非凡,贤才辈出,不胜枚举。

④续修宗谱意义深远,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察统绪,辨承流;序亲疏,定长幼;喜相庆,患相助;病相扶,困相帮。          !宗谱记载本源,垂后而不朽,续修宗谱的意义就在于此。

1.第②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第④段加下划线字的笔顺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载 (zài)  “义”笔顺:

B. 承载 (zǎi)  “义”笔顺:

C. 承载 (zǎi)  “义”笔顺:

D. 承载 (zài)  “义”笔顺:

2.对第③段加点字意思的理解、为第④段画横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是一项是(   )

A. 与“衔枚”的“枚”意思相同   这不正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么

B. 与“枚列”的“枚”意思相同   这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

C. 与“衔枚”的“枚”意思相同   这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

D. 与“枚列”的“枚”意思相同   这不正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么

3.晓明是隗氏后人,曾随家长在清明节参加过“隗氏家族祭祖大典”,他记得族谱上有一副对联,但有些字句记忆模糊了,请你帮他补全。

上联:______功 绩  昭______

下联:子 孙___________千 秋

4.祭奠祖先,存续族谱,传承族规家训,可以约束后辈的行为,传承优秀的家族文化。其中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的教诲。以下书法作品的内容选自同一封名人家书,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嘱托。你更欣赏那一幅?请从书体和内容两方面说明理由。

第一幅                                  第二幅

          

我欣赏: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5.前面两幅书法作品中的两句话,均出自________的《诫子书》,他是“智”与“忠”的典范,其另一句名言“_______,死而后已”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传奇故事多见于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

 

1.A 2.D 3.祖德功绩昭百世 子孙英明映千秋祖宗功绩昭万代 子孙成就耀千秋”祖先功绩昭百代 子孙贡献照千秋 4.(1)我欣赏第一幅。它采用楷书字体,端正严谨,清健挺拔。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希望他依靠安静的内心,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文字智慧理性、简练谨严,与书法风格相得益彰,(2)我欣赏第一幅。它采用楷书字体,端正严谨,清健挺拔。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希望他依靠安静的内心,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3)我欣赏第二幅。它采用行书字体。内容上劝勉儿子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明自己高尚的志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文字宁静超脱,清新旷远,与书法的秀雅灵动,舒展俊逸相得益彰。(4)我欣赏第二幅。它采用行书字体,秀雅灵动,舒展俊逸。内容上劝勉儿子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明自己高尚的志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5.诸葛亮鞠躬尽瘁罗贯中《三国演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和笔画的掌握能力。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特别要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字音。“载”是多音字,此处应读作“zài”。“义”的笔画数是“三”,笔顺为“点、撇、捺”。据此分析应选A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意思的理解能力。第③段“不胜枚举”中“枚”意思是“个”的意思,“衔枚”中“枚”指的是古代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的东西,“枚列”的“枚”是“个”的意思。根据最后一段横线前的句子和横线后的感叹号可知,此处应填写表达效果较强烈的句子“这不正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么”。据此分析应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根据上下联内容的提示可知,上下联各七个字,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填写完整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仔细欣赏作品,从字体和内容的角度赏析即可。第一幅作品是楷书,字迹工整,端正严谨,清健挺拔。书写的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第二幅作品是行书,字体好方,秀雅灵动,舒展俊逸,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书写的内容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从“书写特点”和“品德修养”角度谈理由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两幅作品的句子都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他的介绍较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知名作家冯骥才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当这些民俗    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    。”

②冯骥才表示,国家舍弃3天的GDP,而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增补为法定节日,不是件小事。他说,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节日文化内含。因此在平常的节日里,生活也是空空荡荡、无事可做。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③他举例说,韩国的端午节至今仍保留着荡秋千等传统,日本的樱花节也必须穿和服。而中国人在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却并不清楚在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冯骥才还表示,人民是节日遗产的携带者,更是节日的传承者。节日建设不应只由政府、专家打造出来,而更需要符合节日的主题。促使全民对节日实现集体认同,需从下一代抓起。同时,节日文化应该更多地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使之切实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孩子们在节日中享受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责任。否则,节日文化传承就是空谈。

1.文中第①段有一处标点错误,第②段有一个错别字,请分别找出来加以修改。

(1)应将第①段中_____改为____

(2)应将第②段中的“__”改为“___”。

2.为第①段横线处选择词语,修改第③段中的病句。

(1)依次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消逝  消亡     B.消失   消亡        

C.消失  消散     D.消逝  消散

(2)修改第③段中的病句:

 

查看答案

我们在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难堪。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以《_________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要求:1、字迹必须清晰;2、“那一刻”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觉。

 

查看答案

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爱国名言,并稍作赏析。

 

查看答案

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个爱国人物故事

 

查看答案

如果我们班要以“爱国”为主题办一期板报,请你设计四个栏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