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________ (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

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________ (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苏菲的世界》讲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只有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从此,神秘而不寻常的来信接踵而至。

(3)(作者)________在《给青年的12封信》中,给我们中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生命的迷雾,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  A  看似没看,他知道这题签上无论写嘛,全不算数,真假还得看画。他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  A  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绝不多看一寸一分。

                                          (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 )

请指出文段中的“A”是谁,并联系全书,说说“A”最后为什么“卷起被服卷儿”离开了古玩行?

 

(1)傅聪 真诚 (2)你是谁? (3)朱光潜 (4)蓝眼,因为黄三爷精心策划骗局,使蓝眼高价买了假画,蓝眼发觉自己上当受骗了,因此离开古玩行。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傅雷家书》《苏菲的世界》等有关的文学常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忘路远近

B. 开朗                屋舍俨

C. 径寸之木            以其境过清

D. 不知有汉              记之而去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2)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蝶恋花》)

(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7)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对仗工整,笔力千钧,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离人心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duàn______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好比香料,dǎo_____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lán__________,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màn_______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记叙真实经历,抒发真情实感。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5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有病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账。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哥找弟筹资修桥,弟①______→哥②______,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③______,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2)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4.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是(    )

A. 本文哥哥心地善良,慷慨无私,勇于担当,倍受村民敬重。而弟弟爱慕虚荣,不为乡亲办实事。

B. 文中叙述哥哥和弟弟的不同做法,形成了对比,更凸显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具有讽刺意味。

C.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记叙了哥哥造桥,弟弟不为乡亲办实事,却入选“名人墙”的故事。

D. 文中着力描写了新建的桥的美观和实用,侧面体现了哥哥的不图名利、心地善良。

5.阅读本文句子和链接文字,分析它们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及作用的不同点。

本文: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

链接: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孔乙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