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 以其境过

皆怪石

③不可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凄清 全,都 说出 2.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3.① 小溪的岸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4.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解析】 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名”:说出。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译为: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差互”“垂”“相荫”等字词的翻译。特别是“犬牙”名词作状语的翻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对莲

(宋)周敦颐

古柳垂堤风淡淡, 新荷漫沼叶田田。白羽频挥闲士坐, 乌纱半坠醉翁眠。

游梦挥戈能断日, 觉来持管莫窥天。堪笑荣华枕中客, 对莲余做世外仙。

1.从首联“淡淡”可以读出“风”的____________特点,“田田”可以读出“叶”的_______特点。

2.联系尾联,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查看答案

语文版中小学教材大变样

变脸

近日,语文出版社正式发布了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教材。至此,这套已经使用了15年的的语文教科书终于“变险”。该套修订教材共计十八册,将于今年秋季在浙江、湖南等省份试用。其中约40%的课程内容己经替换,而教材内容总量也减少了15%左右。新教材的主要导向是引导学生注重语言文字运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等,较之前实验版教材合理很多。

释疑

更换40%左右的内容是什么?   

新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七至九年级相关课文占全部课文的40%左右,每册安排两个单元的古诗文。同时,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基本都有所改动,练习设计力求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另外,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作等栏目大部分的内容都进行了修改。    增至50%以上的语言文字应用题是什么样?   

据教材编辑主任郑伟钟介绍,实验版教材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比较多。修订版教材更强调语言文字的应用,课文理解的题目一般放到了一道题里面,补充的题日一般是从词句运用、语法、修辞、表达方法、语言逻辑上出题。其中,用语文来说现象,分析、解释各种问题的语言文宇运用题占到总题量的50%以上。

                                      

郑伟钟表示,课文数量减少15%左右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实验版教材在使用时,许多老师反映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需要减负;教育部在教材修订前也强调要把“减负提质”作为本次教材修订的原则。所以要删减教材,把非语文的或者说语文学习价值低下的内容筛选出去。另一方面旨在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声音

新教材解决了长期困扰老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有用;语文出版社的编辑在教参和教辅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能够激发师生教学兴趣的优质资源,实用。特别是这套教材增加了很多古诗文经典篇目,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湖北省仙桃市教科院教研员向爱平

                                                        ( 来源:《新京报》 )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教材将于今年秋季在浙江、湖南等省份试用,主要导向是引导学生注重语言文字运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B. 修订版教材更强调语言文字的应用,一般是从词句运用、语法、修辞、表达方法、语言逻辑上出题,占课后练习题总量的50%。

C. 把非语文的或语文学习价值低下的内容筛选出去,一方面是为了“减负提质”,另一方面旨在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仿照上文,在文段画横线处加一句恰当的话,提示下一段的主要内容。

3.根据上述材料,分条概述修订之前实验版教材的不合理之处。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本张试卷四个大题(语文知识积累、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中所设置的相关考查内容是否符合新教材修订的导向。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在国外唱《我的祖国》叶公觉

①我的儿子是一位新生代的骄子,他热衷于港台歌星们唱的歌曲。对我来说这些歌曲旋律夸张别扭,一点也不好听,有的甚至像说话一样,毫无音乐性,但儿子喜欢。我一向对他喜爱的歌不以为然。

②自从儿子出国以后,我发现他的爱好有了改变。从他发来的电子邮件中知道,他开始喜爱中国的山水画,常从网上下载反映祖国风貌的图片,而且也喜欢起一些老歌来,其中一首就是《我的祖国》。儿子在电子邮件中高兴地告诉我,他如今是每天口不离这首歌,越唱越觉得祖国家乡的可爱。

③我从小学时代起,就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但当初注重的是歌声的优美、旋律的舒展,对于歌词所描写的祖国的形象反而没有注意,大概因为一直生活在很小的范国内,对祖国的含义缺乏深切的理解吧?而今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歌唱《我的祖国》,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感受。   

④我和《我的祖国》的词作者乔羽先生有过一面之缘,那年他来我居住的城市采风,我陪同他,与他同行的还有石祥、凯传。后来他还给我写过信,用毛笔写的,很潇洒的笔迹,我至今珍藏着。他待人很热情真诚。《我的祖国》是他给电影《上甘岭》写的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美景,仿佛就是描写我的家乡一一江南风光。“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写出了中国人民既好客又嫉恶如仇的民族性格。这首歌传唱不衰,总是有它的道理的。如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我的一向不爱好老歌的儿子,也热爱起这首老歌来,可见它的魅力非凡。   

⑤后来我也有机会去国外小住,在别人的国家里,语言又不能相通,每天除了看看华语电视外,只能读中文书聊解寂寞。有时也哼唱起《我的祖国》这首歌来。   

⑥有一次华人聚会,会后有精彩的文娱演出,其中第一个节目就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唱的《我的祖国》,那身穿鲜艳丝绸中国服装的女留学生一开口就像郭兰英当年唱的那样声情并茂:“一条大河波浪宽……”台下的人们似乎迫不及待地附和着唱起来:“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的声音颤抖着也跟唱起来:“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⑦歌声从台上的独唱渐渐变成了全场的合唱,在合唱声中,有鬓发斑白的老学者,有青春年华的留学生,有事业兴旺的企业家,有随夫留洋的伴读夫人,有侨居海外多年的侨界领袖,有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大家似乎忘了各自的身份,都以一个祖国的儿女的同样身份真心实意地唱着这首歌,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祖国,我们是唱着《我的祖国》成长起来的,歌声中,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美好祖国的山山水水,我发自内心地深情独白:祖国,我爱你!

                                                     (选自《重庆晚报》有改动)

1.第①段先写儿子热衷于港台歌星们演唱的歌曲,这样写有何作用?

2.文中儿子的爱好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歌声从台上的独唱渐渐变成了全场的合唱”,为什么会这样呢?

4.结合内容,请你分析《我的祖国》传唱不衰的原因。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________ (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苏菲的世界》讲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只有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从此,神秘而不寻常的来信接踵而至。

(3)(作者)________在《给青年的12封信》中,给我们中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生命的迷雾,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  A  看似没看,他知道这题签上无论写嘛,全不算数,真假还得看画。他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  A  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绝不多看一寸一分。

                                          (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 )

请指出文段中的“A”是谁,并联系全书,说说“A”最后为什么“卷起被服卷儿”离开了古玩行?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忘路远近

B. 开朗                屋舍俨

C. 径寸之木            以其境过清

D. 不知有汉              记之而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