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煜和爱因斯坦 王充闾 ①李煜和爱因斯坦,一个是中国古代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煜和爱因斯坦

王充闾

①李煜和爱因斯坦,一个是中国古代的著名词人、南唐后国主;一个是大洋彼岸的卓有成就的现代大科学家,两人生活时代整整差了一千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可说是互不搭界的,但是,有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同一问题。③先说李煜这是一个才分很高的人,善诗词,工书画,尤长于音律,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可是,作为一个国主,他却是一塌糊涂。他对军国大事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他特别信奉佛教,在都城金陵养了上万的僧人,一退朝就着上僧衣念佛。宋朝大将曹彬挥师破城之日,他还在静居寺里听经,最后落得个肉袒出降、辱身亡国的下场。

③现在再说爱因斯坦,1962年,他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了。一天晚上,一位著名记者电话问他:“亲爱的教授,外面传言,以色列共和国将邀请您出任总统。如果真是这样,您会接受吗?”这位正在美国某大学执教的大科学家断然答复:“不,我当不了总统。”

④过了一会儿,以色列驻美大使又从华盛顿打来电话,向他问询,爱因斯坦又斩钉截铁地拒绝。几天过后,大使又登门送呈以色列总理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总统候选人的亲笔信。爱因斯坦只好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声明,表示正式谢绝。

⑤这个多少人为之钻营奔竞的总统宝座,爱因斯坦却一而再、再而三断然加以回绝,有些人觉得,这个倔强的老头儿实在难以理解。其实,这恰恰表现了他的超人智慧,也可以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自知之明。不难想像,如果爱因斯坦当时放下科学研究而去改行从政,其结果,恐怕同逼着林肯去研究相对论一样,既会遭遇到绝大的困难,又必然造成科研事业与行政管理的两相损失。

⑥实际上,道理非常简单,世上并无全才,各人既有所长,必有所短。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力特点各不相同,在某些特定的方面会具有良好的天赋和素质,而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则往往很差。《水浒传》中的张顺,在岸上角斗,远非李逵的对手,可是下到水里,却可以纵横如意,把“黑旋风”李逵弄得叫苦不选,直翻白眼。这就叫做:人各有其长,才各有所用。

⑦还说爱因斯坦。本来美国制造原子弹是他出头建议的,他又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学家和学者,由他来担任“曼哈顿工程”的技术领导人,似乎是天经地义。但是,当时美国政府却偏偏选中奥本·海默这个二流物理学家来担任这个要职。原因在于,奥本·海默具有知识面广、善于团结人、组织能力强等特点--这是这项巨大工程的组织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几年后原子弹成功地爆炸了,证明这个人选非常合适。这一切,都说明知人善任、因材器使是何等重要!

⑧当然,就个人来说,还有个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正确地设计自己,选准主攻方向,也是成才的关键环节,李煜生在封建时代,虽然他对自己有所认识,但实际上,他是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爱因斯坦则不然,作为一位名震全球、卓有建树的大科学家,既能够认识自己也有条件进行自我设计,尽多选择的余地。

⑨今天,我们应从各自的条件出发,准确地选择主攻方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这样,就可以在成才之路上健康地发展,大踏步前进了。

1.第①段用李煜和爱因斯坦的故事开头,有何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一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1.用李煜和爱因斯坦故事开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既照应标题,又引出下文对二人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阐述;从而有力证明了本文的观点“人各有所长,才各有所用”这一观点。 2.首先提出个人观点,并用心理学家的说法进一步阐释;再用《水浒传》中的事例进行证明;最后得出“人各有其长,才各有所用”的结论。 3.示例一: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水浒传》中张顺和李逵相斗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人各有其长,才各有所用的观点。 示例二:对比论证,将李煜和爱因斯坦两人的结局进行对比,鲜明地证明了本文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内容又是两个故事,所以在结构上就有照应标题,引出下文的作用;在内容上有力证明了本文的观点“人各有所长,才各有所用”这一观点。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2.试题分析:考查对论证过程的把握。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此段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首先提出个人观点,然后用心理学家的说法进一步阐释;再用《水浒传》中的事例进行证明;最后得出“人各有其长,才各有所用”的结论。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方式。本文的论证方法很多,举一例分析即可。如用《水浒传》中的事例进行证明的举例论证。将李煜和爱因斯坦两人的结局进行对比的对比论证。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加拿大大城市轻轨地铁里,许多白领手捧书脊上贴着公立图书馆标记的书。在日本东京,上下班要花三小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上班族,利用路上时间读书看报,日本人均购书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俄罗斯更是公认的“读书民族”, 在地铁里,大部分乘客都捧着书,车厢里简直成了一个公共阅览室。日本人均年阅读11本书,韩国9本,美国7本,法国8本……俄罗斯喜欢读文学名著,如《普希金文集》在俄罗斯的发行量已超过1000万套,这意味着,每5个家庭就有一套《普希金文集》…

(1)【村料1】是4月18日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请简要说明图表文字和数字反映出我国国民阅读存在的最突出的两个问题。

(2)请根据两则村料,为我国下一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出几条建议。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2)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孟子》)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设想日后重逢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

(4)在学校诗文大赛筹备会上,主持人拟写了一句开场白:“洞庭湖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小明提出可以串联一句台词:“桃花林中无杂树, ‘_____,_____’。”(请选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填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黄河和湟水合流地带,这里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地域。(1)诗歌前两句塑造了一个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具体描述。

(2)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不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仑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責,責备.③任;承担,责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斯人,吾谁与归         微:细微

B. 醒能以文者            述:记述

C. 岁荒,人相食           值:遇到

D. 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去:离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或异二者之            盖简桃核修狭者

B. 画竹、兰为长          光先帝遗德

C.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辍耕垄上

D. 燮开仓赈济,阻之       今闻无罪,二世杀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选自《范文正公集》,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范仲淹一生著作丰富,诗歌、词、散文都很有特色。

B. 【乙】文是作者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选文表达了作者随遇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C. 【丙】文郑板桥勤政爱民,敢于担当,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D. 尽管三段选文时代不同,但思想上一脉相承,都表达了儒家思想心系百姓、以民为本的仁爱精神。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查看答案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另一部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    B.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背景,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C.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D. “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指山的南北内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是指“到达汉水的北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