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 3 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 7 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 3 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 7 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 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 7 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 1 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 1 分钟就认为已经到 1 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 1 分钟觉得这是 1 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 5 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 20%(1/5);而一个 20 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 5%(1/20);而对于一个 50 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 年底 4 期 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 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 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4.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第节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

(2)第 6 段中“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

的状态”,加点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D 3.B 4.巧用歌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增强可读性;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说明内容。 5.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渐渐”一词不能去掉,“渐渐”是“逐渐”的意思,说明人进入适应性的状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去掉则变成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很快就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与事实不符。“渐渐”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通读全文,找出相关语段,根据最后一段“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可知,这是用相对论来解释原因,属于人们的感觉,所以D选项说的是错误的。 2.本题综合考查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知识。这篇文章首先提出问题,说明了幼年时光去哪儿了,然后介绍了年龄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属于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所以B选项说的是错误的。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找到相关语段,提取关键语句,根据“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概括解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B.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使人叹为观止。

C. 元旦期间,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D.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演讲,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 学生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在于是否努力。

C. 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使我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D. 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嘱咐    行辈    踊跃         皎洁

B. 眼眶    羁绊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C. 海棠    萌发    消声匿迹     周而复始

D. 凋零    枯燥    天衣无缝     海枯石烂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xǐnɡ)   散( mí)       惧(dàn)     慢(dài)

B. 辈(hánɡ)   撺掇(cuān duo)  踱来踱去(duó) 诣太守(yì)

C. 然(piān)   育(yùn)       风雪途(zài) 热(yán)

D. 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tiáo)    刘子(yì)

 

查看答案

材料作文

《木兰诗》中,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演绎一段千古传奇;《背影》中,朱自清凝望父亲的背影,潸然泪下,百感交集,引发多少读者的共鸣;《散步》中,“我”选择平坦的大路,顺从了母亲,委屈了孩子,让亲情的馨香洒满一路……

是孝心无价,还是责任担当?是报答感恩,还是真爱无限……请任选一个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1)卷面清洁卫生、字迹美观。  (2)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