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项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B. 大惊                       ②不知有汉

C. ①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②不足外人道也

D. 向所志                     ②未果,病终

2.下面加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

B. 从选文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花源人。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C 2.A 3.D 4.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老人和小孩,都开开心心,自得其乐。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 【解析】选自:《 陶渊明集 》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意思都是“介词,对,向”。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与世隔绝/极,极端。B:于是/竟,竟然。D:寻找/不久。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A项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好像”的意思。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是: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D: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分析错误,“此人”指的是渔人。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 3 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 7 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 3 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 7 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 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 7 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 1 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 1 分钟就认为已经到 1 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 1 分钟觉得这是 1 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 5 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 20%(1/5);而一个 20 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 5%(1/20);而对于一个 50 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 年底 4 期 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 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 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4.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第节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

(2)第 6 段中“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

的状态”,加点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B.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使人叹为观止。

C. 元旦期间,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D.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演讲,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 学生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在于是否努力。

C. 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使我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D. 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嘱咐    行辈    踊跃         皎洁

B. 眼眶    羁绊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C. 海棠    萌发    消声匿迹     周而复始

D. 凋零    枯燥    天衣无缝     海枯石烂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xǐnɡ)   散( mí)       惧(dàn)     慢(dài)

B. 辈(hánɡ)   撺掇(cuān duo)  踱来踱去(duó) 诣太守(yì)

C. 然(piān)   育(yùn)       风雪途(zài) 热(yán)

D. 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tiáo)    刘子(y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