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到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读书如熬粥,要有正确的选择。常读经典,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B. 读书如熬粥,要有耐心。读书不可粗枝大叶,要从容地读。

C. 读书如熬粥,要持之以恒。读书要甘守孤独,耐得住寂寞。

D. 短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末段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B. 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 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读书之法。

D. 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3.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4.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D 2.C 3.作者认为应遵循三大法则:选择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 4.比喻论证 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作用: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文章短文采用分总的结构形式,不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故D错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⑤段列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正面论证读书之法.故C错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二、三、四段从“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三个方面讲了读书的法则,用自己的语言简短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相传是__________所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___  (2)衣食所安,弗敢____(3)神弗___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中,表现出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B. 曹刿认为进攻、反击的有利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C. 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

D. 本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及对比手法来刻画鲁庄公和曹刿的性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⑴星河:银河。⑵谩有,空有。⑶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

②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③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你写出学校文化长廊的楹联中涉及到的两位历史人物。____  ____

云鹤高秋郎郡豪吟梦得

芷兰亮节沧浪永忆灵均

 

查看答案

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九一八”事变爆发三周年之际,有人散步抗日悲观论调,鲁迅先生为鼓舞民族自尊心,写下了一篇“犀利如刀而又热情似火”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B. 《钦差大臣》中,果戈里以辛辣的笔触描写了中关园读了假钦差的信件后极力为自己开脱的丑态,无情地揭露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腐败与黑暗的本质。

C.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由内而外详尽介绍花朵各颜色形成原因的事物说明文,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富有艺术情趣。

D. 面对圆明园废墟,宗璞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