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学校推出一系列主题活动,要求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你作为其中一员,请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学校要求各班出一期主题班报,在栏目设置上要能体现民族精神内涵丰富的特点,你能够说出两个具体的方面吗?(例子除外)
例如:长征精神 雷锋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1)班召开了“学雷锋精神 做爱国少年”主题班会,班主任徐老师的一段激情洋溢的开场白调动了全场的气氛。假如你是班主任李老师,你会怎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伟大民族精神的yùn yù者。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A(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的守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shǎn yào于大好河山,guǎng mào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实现和追求梦想的执着前行。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A处横线上。
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为“经典咏流传”,我们重新理解了清代才子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苔”的精神,虽然自身微小,也能像牡丹那样勇敢地绽放。
要求:
(1)以“绽放”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漏个人身份的信息。
学校“文学长廊”需要定期更换“经典悦读”栏目的内容。请你从下面备选的作家中任选一位,结合作家简介、作品内容与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段100字左右文字,作为本期“经典悦读”栏目的内容。
备选作家:白居易、辛弃疾、苏轼、鲁迅、杨绛、莎士比亚、海明威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 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 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镑,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 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
(2)时时而间进 (____)
(3)毁言日至 (_____)
(4)封之万家 (____)
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断两处)。
吾 使 人 视 阿 田 野 不 辟 人 民 贫 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能镑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4.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 _________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______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2)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 “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用关?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两首诗,完成小题
村 夜 秋 夜
[唐]白居易 [宋]朱淑真①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释】①朱淑真:宋著名女词人,因与丈夫志趣不合,最终因抑郁早逝。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_______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__________ 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两首诗均写了秋色秋味,结合诗句,体会作者不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