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唯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②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③,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④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⑤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⑥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⑦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选自唐顺之《竹溪记》)

注:①绝徼(jiào):最远的边境地方。徼,边界  ②芟(shān):锄除。③穷其所生之地:探求它的原产地。穷,彻底追求。④荆溪:水名,在江苏南部,经溧阳、宜兴,注入太湖。⑤间:间隙。这里指偶然。⑥土:这里指本土,本地。 ⑦适:乐。

1.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全石为底                      其难致而又多槁死

B. 乃记之而                       或芟而

C. 千钱买一石                    以为死

D. 岸势犬牙差互                  甥为我记之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神寒骨                               凄:_______

(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___________

(2)遍植以竹

答:___________

4.“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核舟记》主要通过描写核舟的精巧,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小石潭记》通过______,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竹溪记》则通过京师人、南方人以及“绝徼海外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悟出______的道理。

 

1.C 2.使……凄凉胜况,美景 3.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到处种竹 4.写景或描写小石潭凄凉的环境物以稀为贵/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事物的好坏是相对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实词,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等。考查的虚词,一般为高考常考的十八个文言虚词。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A.把/因为。B.离开/除去,去掉。C有的人。D.代词,代指小石潭/句中语气词,表期望语气。故选C。 2.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凄”“胜”的意思,注意积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皆”“若”“空游”“无所”“遍”“以”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饮酒》,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出作者      的心境。

2.阅读划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默写

(1)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蒹葭》)

(2)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3)中国古代文人常常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们在寄情山川风物时,成就了许多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美好事物消逝和再现的惋惜与欣慰;也可以借古诗文来抒发自己登高远望,天地万物似乎尽收眼底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凌云壮志。

 

查看答案

基础·运用

2018年新年伊始,一档演绎经典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走进公众视野。同学们为此开展了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整理的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在这个舞台上,既有“旧词新曲”的重新诠释,也有“化词入乐”的创造性chǎn发。创作者借助音乐,把古典诗词精准地嵌入当代语境时,古典诗词便不难与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灵发生深深的共鸣与碰撞。

事实上,旧词新唱一直是经典传承的一条蹊径。只有把传统文化从“过去完成式”化为“现在进行时”,经典才能真正地焕发出新的光彩。不少古典诗词名作都曾被谱以新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的成为学堂歌,对中小学生起到了音乐启蒙的重要作用;有的因慷慨激昂,   契合抗日救亡的时代主旋律而被传唱一时。改革开放后,以王立平谱曲的《红楼梦》系列歌曲、谷建芬谱曲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作品又让古典诗词焕发了新的生机。随着流行音乐的péng 勃发展,除了“旧词谱新曲”的方式,另一种“化词入乐”的创作手法更被广泛用。今人以古诗词名篇的题目、诗句为基础,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诠释古典诗词,让听众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也悄然走近了古诗词。

1.(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乐(lè)  应(yìng) “转”字第四笔是竖   

B.乐(lè)   应(yīng) “转”字第四笔是竖

C.乐(yuè) 应(yìng) “转”字第四笔是提 

D.乐(yuè) 应(yīng)  “转”字第四笔是提

(2)请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

 ___________________

2.节目邀请了知名歌手音乐人、港台节目主持人、文学院教授、文化名人兼作曲家作为鉴赏团成员,他们依次登台亮相。

(1)请你根据以下“出场宣言”,分别找出与说话者身份搭配最恰当的选项(填写序号)。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传统焕发新生。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光千年,距离万里,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

C.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用曾经的盛世文化去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一次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①知名歌手音乐人_______        ②港台节目主持人_______ 

(2)如果你被邀请成为鉴赏团的成员,请仿照以上句子,也为自己设计一句符合身份的“出场宣言”。

___________________

3.伴随节目的播出,两个人的名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位是93岁高龄的潘鼎坤教授,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的陈涌海教授。教了60多年数学的潘老师,心中有一个火热的诗歌梦,他会用诗词歌赋来解释抽象的数学原理。在他眼中,诗词与数学就如同一对双胞胎:[甲]        。研究量子力学的陈涌海教授,拿起吉他表演时,一下子就把诗仙    《将进酒》原作里波澜壮阔的场面给带出来了。都说科学是人类的未来,传统只是代表过去,陈教授却用他的举动告诉我们:[乙]       

(1)“诗仙”是指:____

(2)从下面句子中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写在[甲][乙]处(填写序号即可)。_________

A.能够看到多远的历史,你才能够抵达多远的未来。

B.他们从事着看似与文艺不沾边的工作,但他们的生活因为诗歌与音乐而丰富。

C.一个是表达客观世界的规律,一个是表达内心世界的感受。

4.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很多网友在观看节目后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这档节目让自己在悄无声息间,被传统诗词的美所震撼。以《别君叹》为例,当留存八百多年的南宋古琴和着歌者的吟唱响起时,观众仿若回到了古时,送君千里,思绪悠悠。

一千两百年前,当交通全靠马,通信全靠信件的时候,要送别自己的朋友,就是此去一别,相见遥遥无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将离情放在了酒和诗里。

一千两百年后,虽然有了飞机、高铁和网络,离别之情仍能触动每个人。曹轩宾这样唱道:“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这是新加的词,也勾画出了千年绵延的离别。

千年变换,变的是物,不变的是情。

注:①《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楚国两首高雅的乐曲,现泛指高雅深奥的艺术。

5.本节目内容异彩纷呈,题目《经典咏流传》也很有特点,请你结合开场词和主题曲说说对这一题目的理解。

开场词: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主题曲(节选):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查看答案

作文

有一首小诗写道:只要春天还在,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纵使身陷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请以“只要___还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语段,回答问题。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起一天大雪来。

…那雪正下得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再说A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得叫苦。

......那两间草亭已被雪压倒了。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

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

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

1.此回书回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教头指__________,他曾任________________,他还有个绰号叫_________

2.选文主要是__________环境描写,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风雪,请举例谈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把这场越来越紧,越来越大的风雪的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