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某些领导在台上讲起“反腐”时的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在台下却照样贪污受贿,毫无廉耻。
B. 听他这样一讲,我才恍然大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C. 他喜爱小说,家里收藏了各种小说,古今中外的,不一而足。
D. 最美劳动者可以是一名爬高楼、搬砖头的建筑工人,也可以是默默耕耘的教师,还可以是妙手回春的艺术家。
下列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虐杀 宽怒 伶仃 投机取巧
B. 惊惶 踌躇 赋闲 索然寡味
C. 惨淡 颓唐 妥贴 劳而无功
D. 虔诚 狼籍 宫闱 勾心斗角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筝(zhēng) 什物(shèn) 瑟缩(sè) 拈轻怕重(niān)
B. 弊端(bì) 殉职(xùn) 会晤(wū) 苦心孤诣(zhǐ)
C. 诮骂(qiào) 琐屑 (xiāo) 够呛(qiàng) 自怨自艾(ài)
D. 差使(chāi) 迂腐 (yū) 膝盖(xī) 悲天悯人(mǐn)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以“想看见你的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文题(二):花木兰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战场上杀敌立功,最后成为流芳百世的巾帼英雄。邓稼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原子弹、氢弹原理进行突破并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成为中国“两弹元勋”……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时在做种种决定,这些决定或正确,或明智,或大胆,或勇敢,或遗憾……。
请以“我的一次_______的决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如果选择“文题(二)”写作,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注重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尘世小暖
①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满头银发,佝偻着腰,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②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急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她是位年长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慌了。”随意聊了几句后,才知道她做清洁工已有些年了,最近刚调到我们楼区负责卫生。
③不久后的一天,我倚窗而立,见她在楼下打扫落叶。她挥舞着大扫把一下一下地扫着,在那金黄的落叶映衬下,她瘦弱的身影,显得执著而清寂,让我莫名地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零花钱。”她感激得连声道谢。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她见到我会主动微笑打招呼。
④时间久了,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一些事情。她的爱人曾是公司的职工,因病去世,这对一个原本清贫的家来说是雪上加霜。公司为了照顾他们母子,同意让在乡下务农的她到厂里做清洁工兼看自行车棚,两间值班室成了她的居所。一晃十余年过去,她的儿子到建筑工地打工,且已娶妻生子。这时,她的90多岁的老母亲却又瘫痪在床。为了多挣些钱给老母亲看病,也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她说:“在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的生活很好,很知足了。”
⑤有一天临时加班,一直忙到暮色四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见她站在风里眺望。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说:“我今天从老家回来,给你背了半袋玉米面,等了半天终天等到你了。”她又说,“你对我那么好,我都不知道给你点啥好,这是自家磨的,烧稀饭可香了。”
⑥一刹那,仿佛有千万朵荷花在眼前盛开,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做一种情恩,始终铭记。这让我感到羞赧,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给我的是汗水凝成的“礼物”。我抱着那半袋玉米面离去,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⑦此后,她不时从老家为我带来一些带着泥土和露水的蔬菜或又甜又脆的瓜果。为了不拂她的好意,我笑着接了过来,之后再用别的方式,悄悄地还之以礼。有时她在清扫地面,看到我走过,会停下手里的活,朝着我温和地笑笑。如果看我不是太忙,还会上前搭几句话。闲聊中,她得知我爱好写作,话语里更多了几分敬重。
⑧隔了几天,她在路上等我,递上一卷透着香气的烙馍。我谢过她,正要离去,老人关切地说:“姑娘,写文章很费脑子的,你看上去瘦了,记得多吃点饭啊!”我点点头,认真地说:“好,我记得了。”
⑨就在我转身的那一刻,只觉得心绪迭起,万千奔涌。
⑩那天下班路过车棚,看见老人坐在大树下,怀里抱着孙女,她一边拍一边轻轻地哼唱。阳光透过树隙散落一地斑斓,我缓缓地从她面前走过,两人会心相视一笑。恍然间,觉得有点像黑白老电影里面的场景——我多么希望时光停留在这温馨的一刻。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一线索重点写了哪一件事?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3.请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并谈谈表达效果。
她不时从老家为我带来一些带着泥土和露水的蔬菜或又甜又脆的瓜果。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的“我”有哪些印象?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驿路梨花(节选) 彭荆风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阅读全文,按“小茅屋所经历主人”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补写故事情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梨花和哈尼姑娘(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
2.作者为什么细腻而有层次地描写小茅屋的设施和储备?
3.赏析下面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有哪些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