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1.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2.举例论证,列举了由于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考试中对他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有说服力。 3.首先提出了“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的观点,然后引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再用小时候我们对诗句的粗浅理解和若干年后的深刻理解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得出“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的结论。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开头部分或结尾;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自己进行概括。阅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个比喻的说法,文章从诗词大会的情况说起,在第2段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2.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本题列举了“由于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考试中对他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答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分论点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赏析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这首诗颔联中有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2.全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查看答案

(18届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人也。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

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步。禹将度,吏固请不听。禹厉言曰:“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楫而过。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

元和二年,转兖州刺史,亦有清平称。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

永元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谏。诏报曰:“祠谒既,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舆而旋。”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

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七年,卒于家。

《后汉书•张禹传》节选

注:①汲:地名。

1.下列句子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一/犬坐于前

B.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乃诏/禹舍宫中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禹为人忠厚,别人送来的为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他一概不收;他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体现了他的笃厚。

B. 张禹当官为民,任扬州刺史时,亲自察验,纠正了许多冤案;担任下邳相时,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老百姓能温饱自给。

C. 永元十五年,皇上要到江陵去,张禹认为皇上不应该冒险到太远的地方去,于是派驿使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祭祀完了就回来了。

D. 张禹深受邓太后器重,在朝中的地位超过了三公,凭借尊立天子并把它记入史册的功劳被封为安乡侯。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室庐相________

②祠谒既,当南礼大江________

③乃诏禹宫中________

上疾乞身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禹将度,吏固请不听。

(2)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题。

(1)一把火,在经典名著中摇曳生姿,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一把火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烧就了孙悟空的____________;在翠云楼里,一把火烧的大名府人心惶惶,体现出_____(人名)的形象特点;在小人国里,一把火烧得皇宫烈焰熊熊,格列佛急中生智,一泡尿灭了皇宫之火,也因此招致皇后的怨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看这杨志打那军健,老都管见了说道:“提辖A,端的热了走不得,休见他罪过。”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两个虞候听杨志说了,便道:“我见你说好几遍了,只管把这话来惊吓人!”老都管道:“权且教他们众人歇一歇,略过日中行如何?”杨志道:“你也没分晓了!如何使得?这里下冈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没人家,甚么去处,敢在此歇凉!”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

杨志拿着藤条喝道:“一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众军汉一齐叫将起来,数内一个分说道:“提辖,我们挑着百十斤担子,须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的不把人当人!便是留守相公自来监押时,也容我们说一句,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辩!”杨志骂道:“这畜生不怄死俺!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条,劈脸便打去。老都管喝道:“杨提辖B,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栈,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C,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杨志道:“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里,那里知道途路上千难万难。”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杨志道:“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都管道:“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恁地不太平?”

①选段涉及了《水浒传》中哪一个经典故事?结合A、B、C三处老都管对杨志的称谓变化,说说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根据这一故事提炼了上联,来概括杨志之“智”:巧装扮变行程慎买酒,请你对一个下联来表现“吴用”一行人的“智”。

上联:巧装扮变行程慎买酒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8届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查看答案

(题文)(18届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B.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C. 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