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中学拟举行“创新随想”系列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南通人顾臻荣获“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创新人物”大奖,学校决定于2017年11月15日邀请他来校为同学们做“探索与创新”专题讲座,请你以校长室的名义拟写一份邀请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学校正征集宣传标语,你们班有同学拟写了上半句,请你拟写下半句。
绘制新世纪科技蓝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格列佛游记》中也有所谓的“创新”,比如语言学校的教授提出取消词汇,采用“以物示意”的办法表达思想。请你再从中简述一些有关“创新”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水气氤氲,人文huìcuì,南通不仅是文明之邦,而且是鱼米之乡。②人与大自然互相依存、亲密和谐的关系,形成了这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③在这个独特环境和氛围中yùnyù出来的通派盆景艺术,在全国八大盆景流派中 A (独树一帜/独出心裁),显示出丰厚的文化dǐyùn。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A处横线上。
A处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第①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生活、校园学习、社会交往,都给你带来了一些难忘的体验与感受。回想初中..以来的生活,有些经历定会让你感到骄傲和自豪。请你以“请为我竖起大拇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阅读古文《孙权劝学》,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
见往事耳
蒙辞以军中多务
但当涉猎
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划分句子朗读的节奏。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 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 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以后,祖国已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从文章内容上来看,题目中的“根”和“兰花”分别比喻什么?整个题目应如何理解?
2.第③节末尾“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
我的分析:
3.第⑤段中加点的“彩色版画”是指( )
A. 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 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C. 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 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4.文章的结尾援引郑思肖画兰的故事作结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