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文章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__________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托物寓意,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而伯乐喻指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作者借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食马者千里马善用人才的圣明君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解析】 1.中心句就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此文的中心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说社会上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伯乐,一定意义上说“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而接下来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描写的。 2.名篇名句的默写关键是平时的积累。在积累时,对重点篇目、重点句子做好落实,争取一字不错。该题主要是理解型问题,所以要结合题干,做到既要找对句子,又要写对句子,注意“祗”“枥”“骈”等字词的书写。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 4.伯乐:比喻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从个人的怀才不遇及对统治阶级埋没和摧残人才两个方面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它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拟一个下联。

(1)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文意,请尝试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自己的心声。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______________,方显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岂有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本文内容,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____________________;无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 《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 《马说》第三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喂马人”的无知。

D.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