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棱角(léng) 骨骼(gé) 黧黑(lí) 秋高气爽(shāng)
B. 隆冬(lóng) 驻防(zhù) 明媚(méi) 风云变幻(huàn)
C. 倒霉(méi) 砾石(shuò) 冻疮(chuāng) 云散天晴(sàn)
D. 尊容(zūn) 虔诚(qián) 诅咒(zhòu) 气喘吁吁(x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功的背后可能是汗水,荣誉的背后也许是眼泪;恨的背后难道就不可能是深爱?严的背后又何尝不可以是包容!……多一种观察的角度就多一道风景,多一个思考的角度就多一份深刻。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材力求新颖,能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拯 救
符浩勇
①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②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③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④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⑤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⑥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⑦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⑧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⑨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色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⑩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
⑪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⑫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
⑬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阅读全文,分析小说的开头两段有怎样的作用?
2.请你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中阿炳的眼眸为什么“好亮好亮”?
3.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4.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阐述标题“拯救”的含义。
人需要出走
蒋 勋
①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容易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对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②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认识一个14岁的苏格兰小孩,带个毡呢帽,打扫厕所一个学期存了点钱,就到欧洲来旅行,钱花完了他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赚钱,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年轻人竟然可以这么不一样。他们将来长大以后,能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
③我希望壮游能带动年轻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很多人要去欧洲,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西游记》孙悟空那么厉害,他一翻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那他去取经不是很容易吗?为什么需要唐三藏带?因为孙悟空没有动机,而唐三藏有动机。当你自己很清楚要做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的困难都可以一层层地被克服,你就能走出去,就能壮游。
④“壮游”的“壮”字,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出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来检查自身文化的过程,是在比较中了解文化的不同的体验。
⑤人不可能不主观,可是在出游时,可以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即使只是参加旅行团出游,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跟视野。我带朋友去吴哥窟,我会说:“我现在带你们去柬埔寨人的家。”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形容人穷叫“家徒四壁”,柬埔寨人连壁都没有。我在台湾,老觉得我还缺什么,到了那里,我以为我比柬埔寨人富有。可是后来我看到他们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脱得光光的,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裕太多了。我一生当中从没有这样的经验,我觉得这就是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一次出游都值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就又可能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反省。
⑥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写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是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避免脑子僵化、心灵麻木。
⑦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天,低头看路边的小花小草,侧耳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鸣叫?就从这个简单的改变开始吧!
(有删改)
1.纵观全文,说说文章首段的作用。
2.阅读第③段,分析段落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文章第⑤段中说“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且是向内的反省。”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第⑥段所论述内容,写了很多“非出走”的方式,似乎与中心论点不符,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
(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2)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
(3)无不毕肖 (______) (4)或立或卧。 (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 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 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 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A.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 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 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 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秋夜山居
施肩吾(唐)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①素机:织布机。 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中哪个词点明了时令属“秋”?为什么?
2.“百尺老松衔半月”中的“衔”字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赏析它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