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坐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坐器,满则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注】①欹(qī):倾斜。②宥(yòu)坐: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一处

诲 女 知 之 乎             孔 子 喟 然 而 叹 曰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知之知之_________      (2)知也_____________

(3)宥坐器_ ________       (4)满则______________

3.翻译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谈谈你从“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的行为中得到的启示。

 

1.诲 女 ∕知 之 乎 孔 子∕ 喟 然 而 叹 曰 2.是这听说倾覆,翻倒 3.(1)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2) ,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4.孔子要验证宥坐之器的特点。 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要轻信,一定要亲自验证一下才能确认真伪。 (意思对即可) 【解析】译文: 甲:孔子说:“子由,教给你一个关于知识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乙: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 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1.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1)句意:教给你一个关于知识的道理吧。(2)句意:孔子长叹道.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闻:古今异义,听说。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1)句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2)句覆:倾覆,反问语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查看答案

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根据下面丰子恺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回顾相关文章,写出其中两个篇目的名字,并联系文章写出一处能表现作者“温馨回忆”或“理性批判”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捕鸟)       (旧时孩子们常玩的“吹嘟嘟”)        (活无常)

 

查看答案

温馨的文章《六个馒头》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新语文补充读本》)

A.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本文的线索。

C. 凝聚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    D. 引起下文

 

查看答案

下面对冯骥才先生的《苦夏》中插入描写欣赏音乐《四季》中“夏”的乐章的感受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新语文补充读本》)

A. 突出了作者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B. 强调对夏天的深刻认识

C. 承上启下    D. 丰富(或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查看答案

艾苓的《有温度的词汇》在文中指什么词汇有温度。(《新语文补充读本》) (     )

A. 谢谢    B. 对不起

C. 没关系    D. 你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